在近日舉辦的脫貧地區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論壇上,記者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就如何做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這一問題,葉興慶說,在這個關鍵的過渡期,應著力提高脫貧地區和脫貧農戶內生發展能力。
記者:現在是脫貧地區工作重心將由全面脫貧轉向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一個過渡期,我們有哪些問題值得注意?
葉興慶:脫貧攻堅期間,我們在加大外部幫扶的同時,強調“造血式”“開發式”扶貧,采取了一系列扶志扶智、扶持產業和就業的舉措。但部分超常規舉措使一些地區和農戶對外部幫扶產生過度依賴。
一是產業和就業等發展類措施對政府和幫扶單位的依賴較高。由于貧困群體自我發展能力較弱,一些地方在扶貧工作中包辦過多,沒有充分發揮貧困群體的主觀能動性,即使在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等本應市場化程度較高、受扶主體能夠充分發揮作用的領域也是如此。
二是脫貧戶收入對政策性轉移支付的依賴較高。在部分脫貧戶的收入中,政策性補貼占比較高。這些脫貧戶缺乏家庭經營能力,經營不好產業項目,只能從使用扶貧資金的企業領取分紅收益,導致經營性收入較少。一些地方以資產收益扶貧、低保等方式增加脫貧戶收入,導致轉移性收入占比較高。
三是貧困村治理對駐村工作隊的依賴較高。大量扶貧事務由駐村工作隊“唱主角”,村支兩委沒起到主導作用。特別是一些地方脫貧攻堅期間發展起來的扶貧產業、集體經濟項目主要靠駐村干部經營管理,村支兩委不具備經營管理能力,村內也難找到合適的經營人才,一旦這些項目移交給村支兩委,容易出現項目運轉困難和資產損失。
記者:我們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葉興慶:外部幫扶是脫貧的推動力量,內生發展才是穩定脫貧、實現振興的根本保障。因此,我們應把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點,放在提高脫貧地區和脫貧農戶的內生發展能力上。
第一,樹立提高脫貧地區內生發展能力的政策導向。外部幫扶主體應充分利用資金、平臺、人才等優勢,幫助脫貧地區消除制約發展的結構性障礙。外部幫扶應對標脫貧地區的實際發展需要,實現外部幫扶與內生發展聯動。既要整合外部幫扶力量,挖掘脫貧地區自身優勢,在產業發展等方面建立可持續發展機制,也要建立正向激勵機制,引導脫貧地區樹立主體意識,提高可持續的自我發展能力。
第二,分類幫扶內生發展能力不足的脫貧農戶。對于技能不足型脫貧戶,重在加強勞動技能培訓。對于“等靠要”型脫貧戶,重在完善激勵機制,優化以獎代補、以工代賑制度,在產業發展中以提供社會化服務取代直接補貼,促使脫貧戶通過自身發展和勞動換取政策扶持。對于無勞動能力型脫貧戶,重在做好兜底保障。
第三,把幫助脫貧村提升治理能力作為駐村工作隊和第一書記的首要任務。幫助脫貧村健全村支兩委組織,培養一批能干事、愿干事的村干部,增強村干部管理村內事務、組織帶動農戶的能力和水平。幫助完善村規民約,組織動員脫貧戶和其他農戶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積極推廣脫貧攻堅期間探索的典型經驗,激發脫貧戶自力更生的潛能。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
中國鄉村發現轉自:重慶日報客戶端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