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0月17日是國際消除貧困日,也是中國的扶貧日。按國際標準,我國已對全球減貧貢獻率達到70%以上,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發展中國家。
從最初的救濟式扶貧,到開發式扶貧,再到引入金融機構和金融工具的精準扶貧、消費扶貧,我國脫貧戰略的政策、模式、參與方、資金來源及投向等,依據各階段不同時期的國情,均發生了重大調整。這些科學思維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的運用,體現了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黨中央、國務院提出脫貧攻堅的總體目標,明確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與前幾次的扶貧目標相比,這個目標著眼于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脫貧攻堅工作更顯艱巨。
隨著脫貧攻堅任務完成,新的常態化扶貧機制建立,脫貧攻堅在人才、資金、項目等各個領域的政策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構建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應該需要更長的時間探索。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首要任務。
10月14日,中央農辦副主任、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在產業扶貧論壇上指出,產業扶貧取得了重大成就,已經成為覆蓋面最廣、帶動人口最多、可持續性最強的扶貧舉措。目前,產業扶貧幫扶政策已覆蓋98%以上的貧困戶,2015年至2019年,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30.2%。黨的十八大以來,產業扶貧發展了一批特色鮮明的扶貧主導產業。832個貧困縣累計實施產業扶貧項目超過100萬個,建成各類產業基地超過30萬個,每個貧困縣都形成了2-3個特色鮮明、帶貧面廣的扶貧主導產業。
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中國農業大學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左停教授。在他看來,貧困地區需要通過搭建平臺、創造實踐條件,才能通過產業扶貧政策支持形成一些長效產業。尤其是現在要解決的不是自給自足的溫飽問題,而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發展問題,市場經濟下的產業發展,需要的不僅是常規的農業生產能力,還需要農民具有經營、銷售、管理、電商直播等綜合能力。
“現在推行的消費扶貧恰恰是對過去開發式扶貧的一個重要拓展。”左停認為,農村經濟發展本身就應該要考慮到消費市場的需求,它反過來也可以促進扶貧產業的設計、扶貧產業的布局更科學、更合理、更平衡,讓產業扶貧能更適應市場,而不僅僅只是適應當地的資源條件。地方干部在扶貧工作中必須要研究好當地的資源、當地的特色以及定位的目標市場的需求。
中國農業大學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左停。資料圖
產業扶貧要提升農民綜合能力
《21世紀》: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作為脫貧攻堅“五個一批”中的首個一批,產業扶貧幫扶政策已覆蓋98%以上的貧困戶。你如何評價2015年以來的產業扶貧成效?
左停:產業扶貧在我國的脫貧攻堅戰略中是一項長期堅持的政策,也是中國扶貧的重要特色之一。從上個世紀開始扶貧時就堅持開放式扶貧、造血式扶貧,本世紀初提出了農業產業化扶貧。在脫貧攻堅戰的精準扶貧方略中,習近平總書記把產業扶貧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
產業扶貧,或者說特色產業扶貧、開發式扶貧,都是指要幫助農民建立起自己的產業和創收能力。這也跟中國貧困特點相關,與國外一些地區的貧困現象不一樣,中國的貧困不是赤貧,即使是貧困地區農民或多或少也擁有一定的土地資源。所以,在扶貧中,首先是要盡可能發揮這些資源的作用。其次還包括人力資本等方面資源的開發。
產業扶貧能有效地帶動貧困地區農民的能力建設。貧困地區需要有平臺、有實踐條件,才能通過產業扶貧形成一些產業。尤其是現在要解決的不是自給自足的溫飽問題,而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發展問題,市場經濟下的產業發展,需要的不僅是農業生產能力,還需要農民具有經營、管理、銷售、電商直播等綜合能力。
《21世紀》:產業扶貧政策給貧困地區和貧困戶帶來了哪些實際的支持?
左停:產業扶貧在脫貧攻堅戰中得到了進一步強化,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政策。主要來看,一是每個貧困戶都有機會獲得政府貼息金融機構提供的小額貸款,每戶5萬元左右;二是財政扶貧資金所提供的產業補貼,每戶能夠得到3000-5000元不等的產業獎補。
這兩項政府的重要金融財政政策為貧困戶發展自己的產業提供了有力支持。通過貸款還可以幫助龍頭企業把平臺搭建起來,把農民引入市場經濟下的產業發展過程中。獎補資金對農民的產業發展起到很重要的激勵作用。應該說這些年通過上述政策,包括定點扶貧、東西協作扶貧和地方的政策支持,極大提升了貧困農村的產業產能。
一些地方還通過開設扶貧車間等方式支持貧困地區加工業等非農產業的發展,通過扶貧車間進行招商引資,帶動當地農產品轉化,帶動當地勞動力就業。到了脫貧攻堅后期,除了提升農業產能,各級扶貧部門還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加工、銷售等后續產業發展方面。
因而,最近幾年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特別重視兩個與產業扶貧匹配的相關聯的新扶貧項目——電商扶貧和消費扶貧。扶貧車間、扶貧工廠加強了地方對農產品的轉化,促進加工業發展。如陜南秦巴山區的漢陰縣通過鎮園聯盟將產業產品從田頭轉移到園區的加工車間;拼多多等一些電商企業也積極參與扶貧工作促進了貧困產品的宣傳和銷售。
消費扶貧是對開發式扶貧的拓展
《21世紀》:近年來中央還通過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相較于產業扶貧,你怎么看消費扶貧的作用?
左停:中央及時提出消費扶貧戰略,在當前主要是為了解決貧困地區的產品銷售難問題,但從長遠來看,實際上也是農村工作思路在市場經濟下的重要轉變。過去講開發式扶貧,主要還是注重開發貧困地區自然資源,現在更強調市場、更強調消費者,所以說消費扶貧的提出恰恰是對過去開發式扶貧的一個重要拓展。農村經濟發展本身就應該要考慮到消費市場的需求,它反過來也可以促進扶貧產業的設計、扶貧產業的布局更科學、更合理、更平衡,讓產業扶貧能更適應市場,而不僅僅只是簡單地開發當地的自然資源。
《21世紀》:從具體產業來看,貧困地區的產業扶貧有哪些轉變?
左停:上個世紀我國市場經濟水平不是那么發達,人員流動性也不那么強,當時的產業扶貧主要是農產品,現在要更多圍繞市場來考慮到農村的資源利用問題。
脫貧攻堅以來,人們對農村產業的形態有一些新的理解,農村生產的不僅僅是農產品,也生產很多服務,包括文化旅游服務、環境服務等,這些正在成為農村的新的業態。這些年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的需求發生很大變化,城市人口偏好也發生很大變化。從過去純粹的基本農產品,比如糧食、飼料等發展到包括蔬菜、水果、鮮花、藥材、食用菌在內的多元化產品,還有很多畜牧、水產、林產品,這都促進了扶貧產業的多樣化發展。
大部分貧困地區都處在地理條件比較遠、交通不太方便、當地的市場購買力比較小的地區,它到中心市場的距離比較遠。但與此同時,這些地區往往又有一些自己獨特的優勢,比如生態優勢、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等。這些年農業農村部和國務院扶貧辦也通過認證地理標志農產品和頒布扶貧產品目錄等,促進貧困地區地方特色產業產品的發展。
《21世紀》:每個地區要打造自己的特色產業?
左停:市場經濟具有競爭的特點,實際上我們不能簡單地建議某個地方就生產某種產品,競爭能夠提升效率和品質。地方扶貧干部必須要綜合研究當地的資源、當地的產品特色以及市場的需求。各地也都提出過“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等策略,但實際上中國的村莊數量是超過農產品數量的,“一村一品”還是很難實現的。此外,原本農業非常受制于氣候條件地理條件,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這幾年不同地區的農產品逐漸出現一定程度的趨同現象。
因而,對于地方來說,這實際上就是怎樣進行生產決策的問題,包括如何選取合適的產業、產業如何布局等,既要考慮特色,又要考慮產品的市場規模。這也是為什么這幾年扶貧部門特別強調消費扶貧的原因之一,市場經濟本身競爭非常激烈,扶貧產業如果沒有相關部門的幫助可能會很困難。不過好在有對口支持的地區或部門,它們或多或少都有不同類型的優勢,有的是消費能力、有的是宣傳能力、有的是渠道來幫助貧困地區的扶貧產業發展,這也是解決產業扶貧“最后一公里”最關鍵的支撐。
扶貧需分擔市場不利條件造成的問題
《21世紀》:若現有補貼政策不再繼續,該如何推動扶貧產業可持續發展?
左停:我們應該認識到并不存在完全的自由市場。最近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出2020年后的減貧要走社會市場路徑。社會市場路徑包含兩大方面,一方面我們要認識到扶貧地區本身存在不利條件,它一定程度上是市場競爭失利的結果,理論上如果不提供幫助的話,貧困難以避免。
也就是說,扶貧其實包含了要幫助貧困地區分擔一些市場不利條件造成的問題。社會需要對市場進行適度的平衡干預,其實不僅僅是針對貧困人口,我們國家對農業、中小企業、青年人創業、地方重點發展產業等都有或多或少的財政補貼或金融支持。這些政策雖然是對市場的干預,但實際上還是市場路徑。相較于轉移支付,它最終還是通過市場售賣產品來給貧困人口帶來收益,是一個逐步帶動產品進入市場的政策。
另一方面,社會市場路徑還包含在社會扶貧事務中的市場路徑的運用。在提供扶貧社會資源時可以更多地運用市場經濟的理念與手段,比如補貼、補助、提供公益崗位、積分等,把一些市場競爭的手段帶到社會管理的領域來,把社會與市場的優點結合到一起。
發展農村扶貧產業肯定需要一些超常的支持措施,其實,包括農業經濟在內,完全市場的機制其實是做不到的。完全的市場經濟下整個農業經濟都會面臨著很大挑戰,實際上發達國家對農業也都有很高的農業保護支持水平。
《21世紀》:我們現在的脫貧攻堅成績,市場和社會的貢獻比例如何?
左停:總體上看,我認為目前脫貧攻堅的成績的大部分還是靠貧困人口自己的努力奮斗從市場上獲得相應的收入回報。因為貧困人口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還是外出打工,這部分收入得益于整體的市場經濟的發展。
當然政府在其中也創造了很多便利條件,比如在疫情期間就推出一些對企業的特殊政策以鼓勵吸納建檔立卡戶農民工的就業。產業扶貧、扶貧車間等半市場措施得力于政府的支持、也包含了貧困人口自身的勞動貢獻。一些針對特困群體的公益性崗位、轉移支付等政策也給脫貧攻堅帶來兜底性的貢獻。此外還有一部分收益來源于一些扶貧資產的貢獻。在產業發展和就業以及針對特困群體的幫扶中,都有企業和社會各界的貢獻。
農民工城鎮化就業仍應是主要方向
《21世紀》:貧困地區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如何解決,它最需要哪些人才?
左停:在中國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下,脫貧攻堅最主要的貢獻還是來源于外出打工收入。把貧困地區在外打工人群都喊回去肯定是不現實的,基本方向也不正確。但是也要考慮到農村一部分人屬于弱勞動力者,缺少城鎮勞動力市場的競爭能力,這些人的就業需要政府協助解決本地就業;另一方面,有的村莊有資源、有土地、也有資金支持,這時就需要一些少數人發揮帶動作用。
但這不是說大家都回村就行,農村沒有那么多的資源,難以產生足夠多的效益。一個南方農民至少要有20-30畝地,他的收入才能和他打工收入相匹配,但顯然不太可能所有農民都能流轉這么多土地。農村需要的一定是少量的致富帶頭人,一些懂農業、懂農村、愛農村的人,成為當地永久性的發展人才。
《21世紀》:國務院扶貧辦曾提出,2020年以后脫貧攻堅要圍繞從主要消除絕對貧困向緩解相對貧困轉變,從主要解決收入貧困向解決多維貧困轉變,從重點解決農村貧困問題向統籌城鄉扶貧轉變等。產業扶貧如何適應這一轉變?
左停:我個人認為要把脫貧攻堅嵌入到整個鄉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從重點消除絕對貧困向常規治理相對貧困轉變后挑戰其實更大,因為相對貧困是和社會人群的中間水平相比,這里需要的不僅是傳統開發式扶貧,可能更多涉及到社會經濟結構的問題,包括整個社會的包容性經濟結構的形成、勞動保護水平、社會收入再分配、社會保障體制在內等。
因為目前開發式扶貧只能解決貧困地區本身的就地開發資源和經濟發展問題。解決相對貧困重點在于縮小差距,實際難度更大,我們還沒有提出相對貧困治理的目標,有關部門應該仍在研究過程中。
《21世紀》:也就是說,現在的社會保障體制還沒有那么適配于相對貧困問題的解決?
左停:對,因為理論上社會保障是再分配的手段之一,可以緩解收入差距。盡管我們已經實現了社會保障的制度全覆蓋,但實際上我們的社會保障項目是針對不同群體設計的,包括農民工群體的社會保障水平在所有群體中依然是最低的,而且目前我們的社會保障政策目標主要還是體現“保基本”,實際上就是圍繞基本需求圍繞解決絕對貧困來設計的。
《21世紀》:在你看來,下一階段構建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可以重點從哪些方面著手?
左停:在未來三五年之內,首要任務還是鞏固脫貧成果。還有要建設一個較為完善的預防體系,防止新的貧困產生。比如通過對社會救助中臨時救助制度、對各種保險制度的加強與運用,可以避免一些暫時性的困難轉變成長期的貧困。
構建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應該需要更長的時間探索。中國的貧富差距不僅是人群間的差距,有時更多是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所以,要把相對貧困問題放在更平衡的區域發展戰略、更成熟的城市化過程以及中國的整體發展框架中考慮。現在有些地區和部門已經開始謀劃解決相對貧困的問題,但對于這一復雜問題仍需要很多研究。(記者:卜羽勤)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21世紀經濟報道》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