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高忠嚴:社會變遷中的古村落信仰空間與村落文化傳承

[ 作者:高忠嚴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9-05-05 錄入:王惠敏 ]

摘要:信仰空間是古村落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變遷的大背景下,古村落信仰空間或被遺棄,或在延續,或被改造,或者重建,呈現出復雜的狀態。對襄汾四個古村落的調查表明,古村落信仰空間與人生儀禮、歷史傳統、民間記憶有密切的關系。當下在古村落建設中合理利用信仰空間可延續村落文脈,促進村落公益事業發展,加強村落地域認同,更好地保護地方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學者的研究和先進理念的指導,探究古村落公共空間的保護、重建和再利用對鄉土社會治理、鄉村文化傳承的意義,可以更好地保護傳統村落文化、建設美麗鄉村,促進古村落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社會變遷;古村落信仰空間;文化傳承;鄉土傳統;社區認同

中國有五千多個具有歷史價值的古村鎮,被譽為民間文化生態“博物館”、鄉村歷史文化“活化石”,其中山西是古村落比較集中的省份。近年來,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和城鎮化的推進,古村鎮正以驚人的速度在頹敗甚至消失。與之相應,古村落原來所具有的代代相繼、傳承至今的文化形態正在發生急劇變化,傳統文化的內在結構,譬如悠久的歷史景觀,獨特的民俗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傳承中斷的危險。作為中華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園,古村鎮的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中的公共空間的保護尤其重要。

作為多元性的空間,包含有物質和非物質等層面,并且具有豐富的時間觀與象征性。古村鎮的公共空間往往凝聚了傳統社會村鎮民眾生產、生活方面的豐富信息,形成了獨特的民眾歷史記憶和文化傳承,人們在這些空間里經歷生老病死、共度歲時節日、開展人際交往、接受歷史文化教育熏陶。在轉型期的當代社會,古村落信仰空間或被遺棄,或在延續,或被改造,或者重建,呈現出復雜的狀態。本研究將吸收以上研究的觀點,在此基礎上,對山西襄汾縣的幾個古村落做初步調查,梳理古村鎮信仰空間與人生儀禮、歷史傳統、民間記憶的關系以及當代再利用的狀況,對傳統社會村鎮公共空間的形成演變和實際功用進行探究,并對當今社會變遷背景下對公共空間的再利用途徑和實際效果進行細致地田野考察,探究在古村落保護中公共空間的保護、重建和再利用對鄉土社會治理、鄉村文化傳承的意義,以更好地保護傳統村落文化,建設美麗鄉村,促進古村鎮的可持續發展。

古村落信仰空間與人生儀禮

人生儀禮又稱“通過儀禮”,是指人的一生中必須經歷的幾個重要階段,在每個階段都有一些特殊的儀式作為標志,通過舉行這些儀式獲得整個社會的承認和評價。主要包括誕生禮、成年禮、婚禮和葬禮。在山西襄汾各村,還有滿月禮、十二歲生日禮、三十六歲生日禮等,都可看作人生儀禮內容。各種儀式不僅在自己家中舉行,還有在村落信仰空間的儀式環節。村廟是村落的區域信仰中心,在這里舉行儀式,人們一方面通過供奉神靈增進人神交流,另一方面,也可增進鄉民交流,強化共同體意識[3]因此,在不同的村廟舉行人生儀禮活動成為民眾的慣常做法。

(一)北李村:魁星閣與滿月禮

新生兒出生三十天后,主家必須操辦宴席招待親戚朋友,這叫“過滿月”,賀禮中姥姥家禮物最重,除油食、面食及兩個大鏇子之外,棉襖單衣、鞋祙、帽子等四季服裝和各色玩具一應俱全,并將禮物擺在院中心的桌上讓親朋好友觀賞品評。禮金更不能少,少則三五百元,多則上千元。祭祀天地的儀式隆重熱鬧,眾人要磕頭禱告,鳴放鞭炮,敬香敬表,在家里完成祭祀儀式。還有重要一環是在村里或親戚中找一位兒女雙全、文化程度高的“體面人”,抱著孩子到學校、大隊等地方轉一圏,叫“出相”,寓意長大后有文化,有出息,這是傳統觀念的表現。2015年北李村在原來的遺址上新建魁星閣,這里成為滿月“出相”又一必去之地,表達了人們對后代長大后有文化、有出息的企盼。

(二)陶寺村:古樹與十二歲禮

神樹崇拜作為一種古老而奇特的社會文化現象,是自然崇拜的產物。神樹信仰與日常生活有著密切聯系,體現了神、人、自然三者的和諧統一。

在陶寺村鼓樓東50米處有一株古柏,立于懸崖邊緣,探身崖外,老樹橫枝,如虬龍盤旋,卻有龍鐘之態,為求壽祈福之地。故小孩十二周歲后,便把脖子上戴的長命鎖掛于樹上,以求平安。

東侯村北門城內東側的華嚴寺,建于宋元時期,南北大殿分別供奉千手觀音和釋迦牟尼。寺院內長了上百年的柏樹,樹身高大粗壯,枝葉繁茂。侯村人將其視為神樹,有的村民會把自己的孩子認給此樹,即“認干爹”,認為這樣可保佑孩子平安健康成長。每逢歲時節日,村民還會在此樹前上香磕頭,掛紅布條,祈求平安順利。

(三)東汾陽村:三十六歲生日與村落廟宇              

晉南以三十六歲為人生一大節點,民間有過三十六本命年這一傳統,以求神酬神為主要形式、以辟邪為主要目的,同時有為村落演戲、放焰火等公益活動。東汾陽村的有三座小廟與三十六歲生日禮有密切關系,分別是第一組的菩薩廟,第二組的三官廟和第三組的娘娘廟。

菩薩廟在東汾陽村的東城里,2010年由該村三十六歲的同齡人捐資重修,現菩薩廟墻壁嵌一通,為《重建菩薩廟碑記》:

東汾陽村原有菩薩廟一座,創建已有數千年之久。此神殿廟宇由前人屢經修葺,廟容輝煌金碧,綠楊橫道,翠柳掩門,洵運會之所也,百余之前受風雨飄搖鳥鼠損傷,廟頂及墻毀壞一空。當前為了弘揚民族文化遺產,現有我村三十六歲的男女青年及廣大仁人君子好善樂施,解囊積報捐資,集腋成裘。新建成菩薩廟宇一座,有福緣善慶建廟神有位,敬神者有求必應,永保香火千年紅,神前紅燭萬載明。

建廟負責人:趙參喜、趙天保、孫長德、李冬來、書丹、薛長庚、鐫石、張大虎

公元二零一零年歲次庚寅

同一條街上有娘娘廟一座,為三組所有,組員輪流管理。三官廟在村后巷,現只有三官的畫像。重建于2005年,2015年新農村建設,注重文化建設,重修了三官廟。每年正月十三到十六人們會在廟前掛上紅燈籠,多為三十六歲同齡人捐贈,因三十六歲為人生一大節點,意為破財消災,每年由三組的其中五個家庭負責組織籌資正月活動,根據個人經濟情況出資。收的多了會請人表演歌舞戲劇,收錢少了就僅僅放煙花。除此之外結婚、生子等喜事也會有人捐獻燈籠。燈籠上會書寫“某某敬獻”。現人們經濟富裕了,大概2005年后,人們會把燈籠從臘月二十九一直掛到正月十七,增加了村落的節日氣氛。

(四)東侯村人生儀禮與關帝廟

東侯村每個城門上都鑲嵌石刻牌匾,東城門上方刻字為“望汾”,西為“拱極”,南為“望平”,北為“貞元”,小東門上方是“月樂”。在小東門東約200米有一個磚石卷砌的門洞,上方刻有“酆安”二字,村里人辦喪事去告廟都要從這條路經過,酆是指陰間,酆安意為入土為安。

東侯村有關帝廟一座,現存正殿一間,內有蒙面關公之像一座,村民說這是“真人不露相”之意,正殿門口有石碑三通,均為修繕之記;東西兩座廊房,掛有人們祈愿求神布施的紅布,書有“保我安康”“保護平安”等字樣,還有村內三十六歲同齡人所贈的錦旗,上書“神靈保佑,平安幸福”,也有“忠肝義膽,義薄云天”的贊譽和對自己期望的表達。關帝廟作為東侯村的村落信仰中心,凝聚著村民對于一切美好愿望的追求。新生孩童由父母的帶領下在關帝廟中接受神靈賜予健康成長的“福佑”,三十六同齡人也將關帝廟作為保佑平安的精神寄托。人生儀禮與關帝廟聯系在一起,成為人神定期互動的場域。關帝廟占地很小,聲勢卻足夠浩大。每年的三月初八是這里的廟會,商品交流、劇團雜技、祈愿求福是廟會的主要活動。鄰近的常村、安平等村甚至鄉寧縣前山的人們都來這里,大戲要唱五天,祈愿求福之人擁滿整個關帝廟。廟前的集市廣場以服裝為主,人聲鼎沸,一直延續到村東門外的南北向大道,商品還有食品、肉、蔬菜。平常逢三、七、十為集,東侯村集市琳瑯滿目,人們不必去鎮上采購。

古村落信仰空間與歷史傳統、社區認同

對整個村落空間的記憶包括村名來歷,是民眾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形成村落或社區認同的重要原因。

(一)村落景觀與民眾記憶

古村落的選址往往有很大的講究,其山水、地形、生態、宗族或建筑布局構成完美的吉祥意象,村民代代流傳,表達了對家鄉的熱愛和宜居環境的認同,傳遞出特定地域人群的文化思想。同時,信仰空間和村落空間具有疊合的一致性,是對村落空間的反映[6]。

據侯村人說,侯村的格局為龍形,北門外是個龍頭,到河灘有一條官道,橋坡一直伸到河灘里,人們認為是龍舌,說龍在喝水。進村后有一個大天池,鱉形,以前天池兩邊各有一個胡同,人們說是龍的兩個胳膊,又有兩個巷子是龍腿。一直到南門外有很多家戶,這就是龍骨,一截一截的,小渠則被人們視為龍爪。

陶寺村則被看做“九鳳朝陽”的村子。因為村南崖溝上曾建有九座廟宇。很多村落有獨特的景觀,常被稱為村落六景、八景、十景。其中陶寺村八景為:

1.前門大街

村中東西大街長一公里,路面平光,房屋整齊。店鋪一個挨一個,每逢廟會集市,更是熱鬧非凡。在舊社會街上有兩家當鋪,兩家花店,兩家藥鋪,一個郵政代辦所,一個飯店和一個旅店,京廣雜貨樣樣俱全。

2.坐井觀天

關帝廟和文廟靠的很近,不過五米。兩廟建筑都很高,坐在文廟前井臺上只有仰起頭才能看見一縫天,古人稱為坐井觀天。

3.樓臺相會

關帝廟和文廟很近,廟前有一水井。古人說,關公和孔子常在井旁暢談天文、地理、兵書、兵法。無所不談,故稱樓臺相會。

4.奇特珍珠塔

每逢春暖花開,各地長出了奇花異草,唯獨此土塔除滿地是鮮紅像珍珠一樣的紅苗苗(即枸杞草)外,別無其它花木,珍珠塔由此而得名。

5.萬人傘

從前每當孩子們長到十三歲時,為讓孩子們健康成長,大人們把孩子們脖子上帶的布項圈都要用繩子系在這顆奇特柏樹枝上,以示孩子長命百歲。這樣長年累月,柏樹枝上掛滿了各式各樣的布項圈,萬人傘以此而得名。

6.九鳳朝陽

村南崖溝上建有九座神廟:千年菩薩廟、龍王廟、普救菩薩廟、羅漢廟、火神廟、娘娘廟、觀音菩薩廟、魁星廟、祖神廟。廟宇分布勻稱蜿蜒由西向東(每年正月十五鬧花燈,萬盞燈火齊旺,好像九只“金鳳凰”)逐步升高,以祖神廟為鳳頭面朝溝南一座朝陽溝。遠望好似“九鳳朝陽”。

7.千年古槐

千年古槐生長在村中心,關帝廟前,南北兩側共有三株,南面這株最大,樹圍足有七八攬粗,樹根長出地面一米多高,樹冠龐大茂密,遮陰數十米。

8.水中撈月

關帝廟南有一天池,四面用青石砌成,頂部用青磚做成花墻,專供下雨后積蓄雨水,供村民們洗衣服、飲牲口、暑天洗澡。天池東面與公安房相望,公安房的窗戶和天池相對照,每當下弦月從東方升起,月影正好透過公安房的窗戶反射在天池中間的水波中,月影隨水波飄蕩,情景十分可觀,人們將此景稱為“水中撈月”。

中國古代村落構景,沿用了傳統的“八景”手法,因而使村落景觀更加生動和具有文化內涵。陶寺村的八大景觀中除了前門大街、奇特珍珠塔和千年古槐外,都是村落信仰空間。這些神廟景觀不僅滿足了當地村民的信仰需求,也因精美的建筑、獨特的景觀組合和神奇的傳說故事成為村落最美的景觀代表,甚至是地標。現在除大樹和關帝廟外,大多不復存在,但一直活躍在民眾記憶里,成為村民最美好的“鄉愁”。

(二)村落信仰空間的集體記憶

陶寺村關帝廟南側有一座娘娘廟,供奉子孫娘娘。她慈眉明目,心地善良,鐘愛百姓,善解人意;是一位專給人間家庭賜金童送玉女的娘娘,深得百姓的敬重和崇拜。她的娘家是中梁村,婆家是陶寺村;每年3月25日村民們抬著娘娘從娘家或婆家去南太山朝山時,她頭戴鳳冠,身著霞帔,腳蹬紅繡花鞋,被梳裝打扮的花枝招展;由在村中挑選的體態美貌,個頭適中的四個姑娘在轎邊陪侍。抬轎的一班八個彪形大漢,身體結實,威武雄壯。誰能被挑去為娘娘抬轎都倍感榮幸,企盼子孫娘娘在某一日賜給自家兒女。上午時分云集山頂,將娘娘的花轎放在太山廟的大院中央,由陶寺和中梁的“管老執事”帶領朝山的人們燒香朝拜。事后由陶寺村管老對所有參與朝山的人設宴管飯三天,讓人們一飽口福盡興游玩。娘娘在山上呆三天后,回娘家或婆家都是一住一年。每年三月廿五照此不誤。

平時個別育齡婦女久婚不育,也悄悄去娘娘廟燒香禱告求兒生女,以繁衍祖門煙火使后繼有人。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的普及,百姓們生兒育女觀的更新,娘娘廟里的香火不再繚繞,早已門庭冷落了,即便有些游人進廟,也是聽聽關于娘娘的神秘的傳說罷了。

陶寺村還有七寡婦求雨的傳說。陶寺村地處旱垣,地下水流奇缺,雨水稀少,十年九旱莊稼豐歉聽天由命。天旱時,陶寺村人往往會求助于神靈。求雨的方式叫“七寡婦求雨”。就是在村里找七個寡婦把寄宿在東坡溝廟內的龍王爺的“三太子”給偷回來,每日在烈日下暴曬“三太子”;人們認為通過這種方式,龍王爺心痛嬌兒曬病,就騎上玉馬從東海龍宮調云撥雨,不日細雨綿綿甘霖喜降。事后,給龍王三太子縫上一身嶄新的龍袍玉帶,讓其穿上仍悄悄地送到東坡溝;而東坡溝也見怪不怪了,因為下雨他們也是受益者。

(三)村落信仰空間與區域認同

村落信仰空間屬于不同的群體,這些群體間互相競爭,也有很大程度的合作。他們通過廟會、祭祀或其他活動維系著此間的微妙關系。

1.侯村的三村六院與千年古柏

侯村是東侯村,南侯村和北侯村。這是從姑射山腳下搬遷過來的村落,因村落發展,人口增加,原先的村落空間不足,同宗親族先后遷居在附近,形成三個較大的群體。西南的稱為南侯,西北的稱為北侯村,原先的侯村為東侯村。

東侯村北寺有一個千年柏樹,被當地人供奉為神樹,千百年來,人們習慣上把三村六院與古柏聯系起來。六院則是指一定的區域,比如正東院指東侯村東城,正南院指東侯的南城和西城,正北院指東侯的北城內,正中院指東侯中巷里,西南院和西北院分別指南侯村和北侯村。這三個村子六個片區,據說是代表不同的侯氏后裔。他們在正月鬧社火時都會在隊伍最前面高舉各自院分的招牌。村民們普遍認為千年柏樹的主干分三枝就是三村,三枝又分六股枝,這就是六院。枝與枝之間的距離大體相等,但西南、西北方向的兩樹枝比較細,指南侯和北侯人數較少,北面的樹枝粗壯,指東侯村人數最多。后來有一年向南的一枝突然斷了,這一年日本侵華來到襄汾,南侯村遭殃最厲害,幾乎整個村子都被毀了。雖然現在侯姓人很少了,但他們有共同的歷史淵源,因而三村關系頗為密切。

2.趙氏孤兒傳說圈與村落公共空間

趙康一代是趙氏孤兒傳說的流傳地,趙康被認為是“趙盾故里”。這里以趙盾故里東汾陽為軸心,晉國國都腹地七村都以趙氏后裔住地而命名,即:趙康、趙雄、趙豹、南趙、北趙、大趙、小趙等村。東汾陽村百分之八十的村民均為趙姓。實際上趙氏孤兒傳說的輻射圈更廣泛:西汾陽村有趙盾墓地,趙雄村有趙家三百六十口人的墳冢(現僅存第七座,當地視墳冢上柏樹的數量而定論為第幾座),程公村有程嬰墓(衣冠冢),南北膏庾村相傳是韓厥故里(原膏腴村叫韓家莊子,現韓厥碑存于汾城鎮文廟),三公村是程嬰、韓厥、公孫杵臼三人商議救孤之地,太常村是趙氏孤兒藏匿之地(原叫沒娃溝),晉城是原古晉國都城,史威村與楊威村當時是軍營,永固鄉原姓人基本為屠岸賈后人。在這些村莊,因有大量的歷史遺跡,趙氏孤兒的傳說廣為流傳。

村落信仰空間的重建與文化傳承

鄉村社會的長遠發展,必須建立在原有村莊社會與文化的基礎上,但需要通過一定的形式來進行村落記憶的實踐。由于歷史上政治運動、戰爭、自然災害等原因及近年來現代化的發展導致的村落擴張,原有的村落信仰空間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近年來村民出于不同目的開始復修或重建廟宇,并在此基礎上開展村落文化教育活動或舉行旅游文化節,一定程度上繼承了村落的傳統歷史文脈,活躍了民眾文化活動,加強了村級之間的商業交流。從中體現出公共空間的多維度性,不僅具有信仰功能,還包含了公共娛樂、交際與休閑功能。

(一)信仰空間新圖像和歷史文脈傳承

隨著傳播媒介的多樣化發展,有些村落在原有空間缺失的情況下,重新妝點村落公共空間,以新的文字、圖像或雕塑的形式表達信仰觀念或心理。

襄汾東汾陽村據說是趙盾故里,村民們也自認為是趙氏后裔。村子似一座城堡建筑,在東西城門上方的石刻匾額上都書有“趙宣孟故里”的字樣。村子東門口有碑亭,下有古石碑一通,上書“晉上大夫趙宣子故里”。另外,村內尚有趙氏祠堂一座,現存遺跡。村南田地里有趙氏家族的墓地,最高大的為趙盾的墓地。趙氏族人每年正月十三在此祭祀先祖。

2015年,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東汾陽村建立了新的“忠義文化廣場”,在廣場中心樹立了高大的趙盾雕像,還把村中一些相關的碑刻放在此處。另外在西城里的前巷和后巷兩側民居圍墻外繪制了整套的趙盾生平事跡壁畫。其中有《趙氏孤兒》《民間傳說》《孔子正名》《趙穿弒君》《犬咬趙盾》《善行得報》《鉏麑殺盾》《直言上諫》《驕縱靈公》《推行變法》《以身作則》等等,在普及趙氏孤兒傳說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

這些新的公共空間的形成依托原先的趙氏祖先信仰,由原先的村支書趙根管根據資料整理和設計,趙根管作為省級非遺項目“趙氏孤兒”傳說的傳承人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村口的“晉上大夫趙宣子故里碑”也是他在動亂年代通過巧妙方式藏起來才得以保存。

(二)村落信仰空間與文化節的開展

1.北李村的魁星閣與旅游文化節

北李村魁星閣始建年代無考,但明崇禎五年筑堡有依,三九年閣樓毀于倭奴之手。2015年,周建民夫婦慷慨解囊,重建魁星閣,此古式閣樓為重檐十字歇山式布筒瓦屋頂,青磚基座,正方型,高八米,邊長十二米,上建純木閣樓分兩層,通高九米,下層閣內塑文昌帝君像,曰文昌閣。其內設木扶梯而上,上層內塑魁星神像,一手持魁斗,一腳站在鰲頭上亮相,表示“一舉奪魁”“獨占鰲頭”,稱魁星樓。2015年七月舉辦了魁星閣廟會,以七月七魁星老爺生日為廟會正日,邀請了翼城花鼓、陶寺舞獅等表演隊、臨汾地區蒲劇團,請道士為魁星閣開光。十里八村的人們慕名而來,商品銷售及娛樂設施綿延幾里,當地人稱那陣勢“前無古人,后無來者”。2016年磨硯池、文筆塔落成,道士開光、洪洞鑼鼓、蒲劇團演出吸引了一大批游客與本地村民,臨汾蒲劇團的九天演出包括《花木蘭》《法門寺》《蝴蝶杯》《反潼關》等劇目,更吸引了鄰里八村眾多老年人,魁星閣旅游節成功舉辦。現魁星閣已成本村主要建筑。廣場、戲臺在建設中。

2.祭拜李牧將軍,恢復古廟會

北李村曾有“李牧將軍祠”,是李氏后裔祭祀李牧將軍的場所,當地村民為表紀念,于每年四月十八日舉辦騾馬大會,進行祭拜活動。據推算這一活動中斷于民國時期。后村東南建有李牧將軍廟(祠堂)一座,因規模最大,當地人稱之為大廟,一圈有土墻圍之(土墻墳)。李牧將軍廟有唐貞觀七年(公元624年)“李牧神李牧之碑”,碑陰全部為李代親族之譜系。1956年被鄉政府(柴王鄉)拆除,僅留碑座。北李村李牧后裔為了祭祀大將軍李牧,在村西南方向約1500米處,建有一座李牧將軍“衣冠冢”。李牧將軍深諳韜略,運籌帷幄,具有智勇雙全,文武兼備的威名,不僅在北李村啟迪和激勵村民,而且對周邊村落也影響頗大,例如:盤道村西北院(大西六門內),每逢春節都要把李牧將軍的神像抬出來祭拜,這一習俗,也是在建國后中斷的。

21世紀初,以張來福、王年拽、尉玉民為主的村干部,排除萬難,為恢復北李村古廟會付出了艱辛的努力。鑫達水泥廠、北李造紙廠、店鋪門面、企業老板及個人紛紛捐款資助。為擴大影響,借助社會力量,村委發出邀請函,張貼海報,景毛鄉黨委、政府及鄰村都派員赴邀,屆時北李村唱戲五天,商販云集,三鄰五村群眾暮名而來,甚為熱鬧,為日后村民發展經濟互通有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東侯村關帝廟的重建與村落廟會

東侯村的中巷建有關帝廟,當地人稱老爺廟,始建于明代,清咸豐年間曾重修,1993年再次修繕。從其重修碑刻中可以看出,該空間曾經是村落重要信仰空間、文化活動場所和商業貿易場所。“殿宇輝煌、神容肅威……每屆春秋名劇高演各項文藝爭相獻技,商賈云集,攤販毗連,遐邇俱聞,眾口稱贊……。”因為年久失修,更因“為了保護國家文物古跡,弘揚祖國精神文明,我們提出重修關帝廟的倡議旨在讓關帝高大的形象在人們的思想上樹立起一面像他一樣忠軍愛民、信義為懷、正直不阿、富有正義感的旗幟做大家的楷模……”,東侯村在重修時修復了大門、鐘鼓樓、大殿、東西廊房,重塑了關公像。在東西廊坊墻上繪制了關公生平事跡壁畫,如千里走單騎、溫酒斬華雄、奮刀斬顏良、夜讀春秋、黃河灘刀劈秦琪和鎮國寺斬卞喜。在廟前修建露天戲臺,以備逢會時劇團演出。另外,村里決定農歷每月逢三、七、十為農貿集日。每年三月初八為廟會。希望借此可以活躍村落經濟,強化農村產品的集散和工業品的供應,且廟會期間有本村的鑼鼓抬閣等社火表演,還邀請其他地方的劇團唱戲,起到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目的。

東侯村中心廣場的建立也為村落廟會提供了重要的空間。東侯村有十字大街和環村路,村落設施完善,有衛生所、學校、圖書館、廣場等。村落以前是七八尺的小巷,老十字原本在大隊西邊,改革開放后移到了新大隊的北邊。中心廣場也隨之移到了這里,占地很小,卻是廟會的主要場地,是人們健身活動的主要場地,也是舉行紅白喜事的場所。

4.陶寺村的關帝廟與文化節

陶寺村關帝廟始建于元初,坐西向東,位于村落中心,東南西北都有道路通向村里各個角落。原先關帝廟是一個古建筑群,前有獻殿及連三牌樓,正東有戲臺,與老爺宮遙遙相對。老爺宮南是娘娘廟和藥王廟。關帝廟北為孔子廟。廣場南北各有三間村公所,處理民事。這里是整個村落的中心地帶和重要的公共空間。

歷史上陶寺村有豐富的社火活動,其民間社火從每年的正月初五開始,一直到二月二龍抬頭結束。年過初五,熱鬧紅火開始,群眾自發組織,全村分為三片,南河里,西半村,東半村。互相競爭,爭先恐后積極辦好節日社火,一到晚上,關帝廟前燈火通紅,龍蛟蟒逞兇,旱船、竹馬、二鬼摔跤、閃桿、牛斗虎、花鼓、秧歌、雄獅登塔等輪流上場,令人眼花繚亂。就這樣一直鬧到二月二日朝土地送瘟神為止。二月二日送瘟神,這一天人們敲鑼打鼓踩高蹺去土地廟祭奠,返回再去珍珠塔燒香,預示著人們在新的一年里平安無事,這一活動中斷多年。

近年來,陶寺遺址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陶寺被認為是華夏龍的誕生地,可能是堯時代的都城,當地相傳農歷二月二是帝堯的誕辰,民間也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諺語。2013年起,為配合臨汾市“帝堯文化旅游節”的開展,陶寺村開始恢復農歷二月二舉辦龍抬頭社火節的傳統,以本村獲得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天塔獅舞”為龍頭①,帶動了陶寺及周邊各村的旱船、秧歌、威風鑼鼓等傳統技藝和廣場舞、現代舞等群眾文藝活動的興起。到目前陶寺村已經舉辦了三屆了。舉辦的地點就在原先的關帝廟東側文化廣場,這里也是村委會所在地。

二月二龍抬頭的開場節目就是舞龍,最后壓軸是天塔獅舞。中間還有抬閣、威風鑼鼓、抬花轎、旱船等等好多個節目。

結語

通過對襄汾縣四個古村落信仰空間的考察,我們可以看出:

(一)村落信仰空間重建主體與文化傳承

古村落公共空間的維護、復修和重建離不開村里這樣一些人:

1.退休教師、退休官員、村落能人類。

他們熟知村落歷史、熟悉村內文化,可以說是地方文化的代表。村落空間的記憶由他們來完成系統化的文字記載,編寫成村志、村史,或將村落事跡寫入碑刻。村落信仰空間的文化活動由他們來策劃和設計。東汾陽村的“復興”除自身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鄉賢與政府的影響。二者在本地有很大的聲望和權威,容易促成文化空間的形成,且讓曾經口傳的故事更加神化,這是精神層面的。物質層面,譬如很多地方村志的編寫,也是鄉賢與政府對地方村落貢獻之一,其中就不乏空間的重構。

2.村落行政人員,如村長、村支書類。

東侯村《重修關帝廟碑記》中可以看出該村為重修關帝廟組建了專門機構,包括了村黨支部書記、村長、副村長、治保主任、團支書、會計、聯隊長。他們熟悉國家政策,可以充分調動起政治資源,縱向聯系各政府部門為其村落建設提供條件,還可以發動村民集資捐款,將古村落信仰空間的維修、重建等工作落在實處。

3.村落普通村民,他們是信仰空間的活動主體,是村落文化的傳承主體。

在踐行民間風俗、信仰儀式、村落娛樂方面離不開他們。在東汾陽村,他們充分利用現有的空間條件,在有限的空間里完成人生儀禮的過程,并在此活動中,為村落做出微公益活動。村民自發的組織也會對空間有一定的影響,相比政府的組織,民間自發的組織固然影響力小,卻比政府更有號召力,人們的參與熱情也更大。

(二)古村落保護、發展和建設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傳統對于當代最大的意義不是抱守傳統,而是能給當代社會的村落物質和非物質文化建設以怎樣的浸潤和力量。現代社會,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大規模的城市化開發,對古村落風貌和村落文物保護造成了帶來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有形的,即對古村鎮公共空間的破壞;二是無形的,就是人們越來越缺乏維護村落文化的意識,人們對精神的需求、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弱。扭轉這種局面,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注重特色文化的意境建構。

要改變只注重單純經濟發展的政策導向,更加注重如歷史文脈、自然環境等新的發展指標。可以將文化創意概念引入村落公共空間中,如特色民俗活動、田園鄉村體驗、村落文化攝影展等。

2.打造公共空間的節點活力。

從傳說、節日入手,例如將廟宇、神樹等景觀,與傳說故事聯系成一個整體,以圖文形式展現出來,以此串聯起村落歷史文化脈絡;再如將節日活動融入公共空間中,陶寺二月二便是很好的例子,除此之外,還需利用好廟會這一特殊節點,在廟會中以標語、各式活動等宣傳村落文化,提高本村人的認同感和外來人員的參與度。無論是靜態的展示還是動態的活動,都是增強公共空間創新性和活力的重要方式。

3.發揮原住民的在場優勢。

古村落文化需要保留歷史留給我們的物,但更離不開能夠傳承文脈的人。有了人脈才能有文脈。古村落公共空間必須有一些原來的居民,或者熟悉原來生活的居民后人,他們通過周期性的民俗活動,不斷實踐地方習俗,才能真正地傳承地方文化。必須通過發展村落學校教育,留住新生代村民;必須通過擴大在地就業,留住年青一代村民;盡力通過各種途徑吸引當代鄉紳階層,讓他們返回農村,養育村落文化。真實的歷史和生活并非完全可以用文字或圖像或建筑來記錄。唯有這樣一批踐行者,才能保持村落文化、地域文化的活態傳承,保持文化的多樣性發展。

4.凝聚專業研究人員的才智。

從不同渠道尋覓從事地方文化研究人才,讓他們有條件,有積極性去從事本城本地歷史、風俗和文化的深入發掘、搶救、整理、研究。在古村落保護和新農村建設中,也要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采用他們的研究成果,使歷史的本土文化的元素滲透在新文化之中。

村落信仰空間是鄉土記憶的載體,若記憶的場所遭受破壞,棲居于此的村民找不到情感寄托與歷史記憶,村落的文化認同將隨之淡化。雖然當今古村鎮的實體空間結構已經并不十分完整,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立足現狀,通過對古村鎮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公共空間的優化重構,在新農村建設和古村落保護的背景下重新整理和思考村落文化的重要載體———歷史文化遺產現存要素及其公共空間的構建方向和思路。我們要充分利用現存文化遺產重構村落的文化空間。將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零散的、不成體系的空間依照一定的原則重新組織和規劃,以利于村落歷史文化的傳承、村民信仰的表達以及村落活動的開展。以此改變新農村千篇一律的面貌,推動農村文化空間的新格局,達到村落功能和村落空間融合的目的,實現古村落有形文化遺產和無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健康傳承,實現古村落傳統空間與現代空間的有機銜接,實現古村落公共空間的健康更新。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民俗學論壇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伊人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无遮挡高潮国产免费观看 | 午夜两性免费福利小视频 | 亚洲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 亚洲欧洲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欧美日韩伦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