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文化的渴求 如此強烈
以“送”為主的思路,已經無法滿足村民的需求。讓百姓唱主角,就要通曉民意,體察民情,不搞一刀切
如果不實地到農村走走、和農民聊聊,你很難想到,人們對文化的渴求如此強烈。一位年過七旬、寫不出自己名字的農村老太太,最心心念念的,是戲班子什么時候能再來村頭演一場;一個在家留守的孩子,能對一部繪本惦念許久;一個鞋上沾滿泥土的莊稼漢,總在追問鎮上來的干部,說好的詩詞老師什么時候能來村里指導指導。
農民眼中的文化,簡單而樸素。它可以是一本書、一副對聯、一場戲;可以是敬老愛幼、妻賢子孝;可以是鄰里和諧、鄉風文明。老鄉的口袋越來越殷實,文化需求也愈發強烈。如今,以“送”為主的思路,已經無法滿足村民的需求。僅僅把圖書擺上書架、把戲送上門還不夠,而要讓百姓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主角,引導他們根據本鄉本土的不同特點,建設自己的精神家園。
讓百姓唱主角,就要通曉民意,體察民情,不搞一刀切。前些年,不少地方都投入經費建設了農家書屋,有的卻乏人問津。究其原因,在于一廂情愿,沒有深入了解當地村民的喜好,把錢花在了刀把上。“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參差百態方能體現文化之美,應當對不同鄉村的文化特點予以充分尊重,用“百姓點菜”代替“政府包辦”。
讓百姓唱主角,就要培育鄉村的文化“潮人”。想在村里掀起讀書熱、動員大家看一部好電影、組織排演一個舞蹈節目?這些,都離不開村里的文化“潮人”帶頭。只有不斷培養出本鄉本土的文藝“領軍人”,才能為文化振興不斷注入源頭活水。
讓百姓唱主角,尤其要注重發揮村中模范人物的引領作用。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就要讓村里的好媳婦、好婆婆、好鄰居成為村民稱贊、羨慕的對象。山東探索在鄉村豎起一塊塊善行義舉四德榜,評出村里的先進人物并進行表彰,取得不俗效果。有的地區則大力挖掘本土鄉賢,有效幫助了移風易俗等工作的推進。
今年春節期間,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山東惠民縣再一次迎來了歷史悠久的胡集書會,四鄰八鄉的百姓涌入胡集鎮,只為一睹這一年一次的曲藝盛會。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書會的演員多了不少年輕面孔。少年郎稚嫩的嗓音和觀眾善意的笑聲匯集在一起,文化的力量,正讓鄉村更具活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