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付鐘堂: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業產業發展對策探究

[ 作者:付鐘堂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9-03-05 錄入:王惠敏 ]

內容提要】農業產業化是農業從粗放經營走向集約經營、從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該文分析了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業產業發展面臨的市場化程度較低、專業化水平不高、一體化經營薄弱、社會化服務滯后等問題,提出了市場化謀劃、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的對策建議,對于西部欠發達地區通過農業產業轉型升級進而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具有借鑒作用。

關鍵詞】農業產業升級  發展  欠發達地區

繼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后,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日前,在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議上,進一步具體部署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三步走”的時間表、“七個走”的路線圖和“五級書記抓落實”的體制保障[1]。“七個走”中的第七個方面就是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形成鄉村振興戰略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這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步。要實現這一基礎目標,關鍵在農村,重點在農業,難點在產業發展,短板在欠發達地區。如何抓住關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補齊短板,做好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業產業發展這篇大文章,關系到現代農業發展進而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關系到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和農村社會穩定繁榮,更關系到2050年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戰略目標的實現,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

一、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業產業發展的困難和問題

2000年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業產業有了突破性發展,逐步實現了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農業產業經營模式,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堅實基礎。但通過調研發現,仍然存在著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和困難。

(一)市場化程度較低。部分農戶市場經濟意識不強,沒有面向市場組織生產,仍處在自給半自給農業生產階段;部分經營主體法律意識不強,沒有簽訂相關合同或契約,權責不明確,出現糾紛訴諸法律缺少必要證據。生產要素市場配置程度相對較低,大多數主體的種養良種仍然處在良種企業供給什么或者政府倡導什么就種養什么的階段;生產經營過程中仍然具有計劃經濟的影子,個別地方仍有“面子工程”;農產品的商品率較低,無論從品種還是數量來看,只有少數農產品能夠實現商品化。由于市場調節的盲目性和滯后性,大多數農戶的市場信息不全面、不對稱,“跟風”種養的現象比較普遍。市場基礎建設相對滯后,市場體系不健全、不完善。

(二)專業化水平不高。相當一部分生產經營主體仍然具有“這樣不成那樣補”的思想,難以擺脫“樣樣有”、“小而全”的種養結構;土地流轉步伐緩慢,適度規模經營仍有不少困難;由于諸多因素制約,部分農業種養項目的示范帶動作用不明顯;農業科技應用水平不高,粗放型經營特征突出;一些新型經營主體存在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水平和層次較低的問題,經營方式亟待完善;大多數新型經營主體普遍存在經營管理不科學、運行機制不順暢等問題。

(三)一體化經營薄弱。農業產業鏈條發展不均衡,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在生產環節收益較大,其他環節收益相對較少;農產品銷售和加工環節比較薄弱,市場對農業生產的帶動作用十分有限;小主體小生產與大市場大流通的矛盾未能徹底解決,農戶分散經營與大市場銜接存在較多問題;農民組織化程度低,面臨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依然比較大;農業與非農產業利益分配矛盾沒有得到很好解決,未能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共同發展的經濟利益共同體。

(四)社會化服務滯后。從服務主體看,公益性服務主體存在隊伍素質不齊、條塊分割嚴重、農業服務資源缺乏統一整合等問題,難以滿足新型經營主體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要求的各類服務。比如對農業服務方面的個性化特色化需求、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技術需求、生產經營加工銷售的綜合性需求等等。特別是村一級集體組織服務能力較弱,難以有效承擔現階段農業社會化服務職能。社會化服務相關扶持政策仍然比較欠缺,尤其缺乏針對新型經營性服務主體的扶持政策。從服務內容看,服務的供給與需求結構不協調、不對稱。在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戶經濟條件相對滯后,生產經營中對資金的需求首當其沖,金融服務難以適應產業發展的需求,成為農民最“傷腦筋”的頭等大事;由于信息網絡基礎缺乏,信息內容真假難辨,信息服務缺乏是制約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基于前者,再加上交通基礎條件落后,農產品及農業加工品的銷售成為制約農民收入的“瓶頸”,農戶迫切需要聯結市場的銷售服務。特別是農戶對金融服務的需求,由于質押、抵押、擔保等體制和機制方面的原因不能得到有效滿足。從被服務對象看,西部欠發達地區由于耕地質量較低、地塊分割零碎等立地條件限制,農戶的經營規模普遍較小;由于受教育程度影響,限制了受教育程度低的農民采用一些新型農業服務的基本能力;部分農民特別是老年農民固守傳統農業觀念,主動采用新技術或新模式的意愿不強,接受起來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適應過程;特別是目前農村勞動力大多是50甚至60歲以上的老人,老齡化現象十分突出,即便有接受現代農業服務的主觀需求,也缺乏相應操作農業機械的實際能力。

二、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業產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西部欠發達地區要緊緊抓住國家脫貧攻堅的歷史性機遇,準確把握“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按照“市場化謀劃,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的思路,充分發揮市場決定作用,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探索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努力構建新型服務體系,全面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

(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農業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增強市場化謀劃能力。無論是經營主體還是服務主體,都要樹立市場意識、誠信意識、法治意識和風險意識,遵循價值規律。生產經營主體要以追求效益最大化為目標,在市場中選擇優化組合生產要素,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競爭力,以最小投入獲取最大產出;生產經營主體要充分享有生產經營自主權,什么產出多就種養什么。在發揮市場決定作用的基礎上,政府要在農業信息暢通、生產資金融通、適用技術指導、新型人才培養等方面制定實施有利于農業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逐步引導農業資源向優質、高效、環保產業集聚。示范帶動是市場配置資源的前提,通過總結推廣經濟效益好且區域特征明顯的示范基地(村社)、示范小區(片帶)的成功經驗,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加強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完善市場體系,加大中央轉移支付力度,加大發達地區支持力度,加大政府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力度。

(二)要依據自然稟賦積極探索產業發展的有效措施,提高專業化發展水平。西部欠發達地區要依據本地自然稟賦,探索有利于市場化、特色化、規模化發展的有效措施,不斷提高專業化水平。要按照市場行情、自然資源、經濟資源和生產經營主體自身實際,選擇恰當產業形成較大規模,開展集約化經營,加速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進程。要探索農產品良種化生產模式,依托農業項目引領,利用本地特殊自然地理條件,加強與科研機構和專業院校合作,建立良種企業、生產基地、種養主體三位一體良種生產體系,推動農產品良種化。要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按照不同的區域特點、立地條件、勞動力狀況,促進地方主導產業分布與各自適宜的經濟區域,從而提高農業產業布局的集聚效應,實現效益最大化。要在良種培育、種養生產、貯運經銷、加工轉化等環節,全面提高科技應用水平,增強科技支撐力度,特別是政府要做好示范引導。要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健全市場化營銷機制,一些地方的農民合作組織、行業協會比較成熟,在市場營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供借鑒。要加強新型經營主體經營管理,從設立主旨、運行程序、管理機制、作用發揮等方面逐步規范,不斷理順運行體制機制。

(三)要因勢利導全面推進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多元創新,實現一體化經營。

1、培育提升新型經營主體。著力培育壯大專業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組織、工商資金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他們農業發展理念先進、資金技術力量雄厚、開拓農產品市場經驗豐富等優勢,不斷提高農業土地生產率、農村資源利用率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為小規模種養農戶做出示范。在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中,承包農戶是基礎,種養大戶是過渡,家庭農場是骨干,農民合作社是中堅,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引領[2],要根據其不同地位和作用,有步驟有側重的不斷培育提升。培育新型主體的重點要放在能夠引領、示范、帶動農業產業發展上,要把培育新型主體和培育新型農民有機結合起來,新型主體是帶頭人,新型農民才是骨干力量,要通過新型主體的帶動引領示范,不斷培養新型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民持續增收。

2、積極探索適度規模經營新路子。要緊緊圍繞“土地產出最大化、農業效益最大化、農民收入最大化”的基本要求,積極探索實現適度規模經營的新路子。根據不同區域因地制宜,對土地收益好、農村勞動力較少轉移、農戶耕種或租種土地比較成熟的水川區,要積極引導發展綜合服務型規模經營;對農村勞動力轉移比較充分、土地收益較好的淺山區,要在全面進行土地綜合整治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以土地股份合作或者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折價入股等形式,建立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方式,發展土地規模經營;對農戶大量轉移、土地收益差的深山區,要全面實施退耕還林,發展草畜產業、林下經濟和旅游產業,實現生態規模經營。鼓勵村級集體組織、未就業大學生、返鄉農民工、退休人員等組織和個人創辦或領辦家庭農場、合作經濟組織、農業企業等,發展現代農業,培育新型農民。

3、努力實現農業產業一體化經營新格局。探索建立健全集生產、銷售、加工、科技、市場、信貸、保險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經營格局,在各自適應的區域范圍內集聚生產經營的相關要素,不斷延長農業產業鏈條,使主體在生產經營鏈條的各個環節都得到較好收益。突出強化農業生產過程中農產品鮮銷和精深加工兩大環節,不斷提高商品化率和加工轉化率,使農業生產經營者獲得更大增值收益,持續有效增加收入。近幾年新興的龍頭企業和工商資本農業企業已經進入農業生產過程,要積極與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原有農戶建立穩定、緊密、具有較強約束力的合作關系,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合作共贏的經濟利益共同體。以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所有農業項目要與生產經營主體直接掛鉤,真正發揮政府對農業投入資金的導向作用。在堅持完善耕地保護制度的前提下,把農民對承包土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等權能用足用活,引導廣大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不斷擴大土地生產規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土地承包經營權進入公開市場,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實現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形成產業集群(片帶),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規模效益。

(四)要健全完善經濟“新常態”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開展社會化服務。要緊密結合經濟“新常態”下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業產業發展的新特點、新趨勢,不斷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體制機制,逐步形成以公共服務為主導、經營性服務力量為主體,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基本格局[3]。

1、強化公益性服務建設。要在創新服務方式、完善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質量上下功夫,使公益性服務機構的服務覆蓋農業生產經營全過程,切實發揮其在農業產業服務中的主導性作用。縣級涉農部門要探索農業服務的新型機制,要統一整合有限的農業服務資源,積極主動創新服務產品的類型、拓展服務領域范圍,為生產經營主體提供個性化、全程化、綜合性服務。可以試點改革鄉級公共服務,本著服務方向、職工身份、經費投入“三不變”的原則,對鄉鎮一級涉農服務機構實行事業管理、企業經營,鼓勵公共服務機構、科技人員開展承包、經營、管理服務,發揮更大積極作用。要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提高村級服務能力,為農戶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貼心服務,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實現與農戶的互利多贏。要進一步加強科技培訓、農機培訓和政策培訓,大力提高農民的科技應用水平、農機操作能力和綜合素質,培育新型農民。

2、提升經營性服務水平。新型經營主體既是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又是開展社會化服務的主體。要引入有償服務機制,遵循公平公正原則,大力倡導新型服務主體更多參與到農業生產服務的全過程,在農業生產資料配送、農業新技術推廣、農機配套作業、病蟲害統防統治、農產品營銷加工、農業信息暢通等方面提供個性化特色化服務,適當收取相應的服務費用。要探索采用政府訂購服務、定向委托第三方服務、獎勵補助特色服務、招投標目標服務等多種方式,積極引導新型經營性組織參與公益性服務。要健全完善社會化服務競爭機制,通過競爭不斷提高服務的質量和效益,滿足不同生產經營主體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多種需求。

3、構建綜合性服務體系。健全完善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機制,積極搭建區域性綜合平臺,以鄉鎮、村、社為中心,涉農部門要統一整合各類服務資源,精心謀劃,統籌管理,科學使用,開展全方位多形式便捷有效服務,使有限服務資源發揮最大效益,真正解決農業社會化服務供給和需求不對稱、不協調問題。

4、完善專項服務機制。畜牧、農技、農機、種子、經管等涉農部門要發揮自身優勢,成立專門服務隊,深入田間地頭為生產經營主體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的專項服務。健全完善良種生產監測推廣監管機制,結合農產品良種化生產進程,按照“誰生產、誰負責,誰監測、誰負責,誰推廣、誰負責”的原則,明確責任范圍,嚴肅責任追究。

5、創新服務方式和手段。第一,創新金融服務。金融部門特別是農村基層金融機構,要在搞好農村常規性金融服務的同時,根據國家政策和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農業發展實際,積極探索土地承包權、自有林權、農戶宅基地使用權等權能抵押擔保進行融資的有效機制,盡量用足用活集體資產擔保、抵押權益,盡快形成適合生產經營主體特點的多形式全方位的抵押、質押辦法,創新金融產品、簡化信貸手續,積極發放專項信貸,適當放寬信貸額度,為引領示范性新型經營主體和廣大農民群眾提供及時、便捷、有效的金融服務;第二,創新信息服務。要利用廣播電視、電子平臺、手機短信、信息專欄、互聯網絡等多種方式,發布與農業生產經營相關的信息,為生產經營主體提供及時快捷真實的信息服務。第三,創新銷售服務。依托農民合作社、產業協會、行業營銷組織、村級集體組織等服務主體,注重強化農產品加工、物流、倉儲等環節服務,積極采用直供直銷、配送中心、電子商務等多種方式,為生產經營主體提供有力有序有效的銷售服務。第四,創新保險服務。保險業在西部欠發達地區要有所作為,農村農業是其廣闊天地。要大膽探索農業保險的方法和措施,不斷擴大保險的類別和范圍,最大限度保障農業損失降到最低程度。第五,健全完善政策導向機制。稅務、農業等部門要對實行規模經營的新型主體在稅收、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傾斜、優惠和扶持,同時按照“誰種田,誰受益”的原則,對達到一定經營規模的示范性農業經營主體實行獎勵補貼,提高各項補貼的精準性、指向性和引導性。

【參考文獻】

[1]董  峻,侯雪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了時間表: 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OL].2017.12.29.新華網

[2]李士勇.積極創新現代農業經營方式,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OL]. 2015.4.17.黃河三角洲(東營)高效農業信息網

[3]王 賓.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OL].2015.8.18.中國網

【作者簡介】付鐘堂(1966--),男,甘肅定西人,中共定西市安定區委黨校黨支部書記、副校長,高級講師;研究方向:農業經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乱子伦视频免费观看 | 在线观看A∨网站 | 中文字幕久精品在线观看 | 亚洲最多视频网址在线观看 | 亚洲爱婷婷色婷婷丁香五月 |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午夜福利蜜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