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國民經濟的根基,無農不穩。糧食產量衡量農業發展水平的標志之一。同樣的田,之前付出的成本更大,但產量卻低之又低,而如今,付出的成本少,產量卻大幅度的提高。
本人1974年底來到琳池墾殖場農場參加勞動,分在農業三隊,農場主要以農田為主,有一千多畝水田。雖說是八小時工作制,但是在八小時內幾乎沒有休息,而到了“春插”和“雙搶”天還沒亮就起床,到晚上斷黑才收工。犁田、耙田、播種、拔秧、割稻等等,一年到頭幾乎就沒有停過。當時墾殖場也算是農業機械化的示范場地之一,有兩臺拖拉機,但由于山區的田深,加之塊小,拖拉機的使用率很低,主要靠牛犁田耙田,而其它農業機械,如插秧機、收割機試用過,但因成本高和質量不過關,最終都難以推行。
水稻品種先是進行高桿種植,后推行矮桿種植,但是產量一直上不去,當時提出的口號是,“上綱要”(畝產糧食400斤);“過黃河”(畝產糧食600斤);“跨長江”(畝產糧食800斤)。而實際上根本達不到,實際畝產不到300斤,作為農業先走一步的墾殖場尚且如此,其他農村更是難以實現。
1980年場里實行包產到戶,將農田按人頭進行分配,后又將耕牛作價分給農工,農工的積極性得以調動,產量也有了提高,畝產超出300斤,但仍然沒有達到“上綱要”的要求。到了后來,雜交水稻開始在場里推廣,雜交水稻一推馬上就見效,畝產600斤根本就不是問題,而且晚稻比早稻還好,實現了晚稻超早稻。糧食產量提高,收入就增加,大大激發了農工們種田的積極性,原來田種不過來,后來搶著種,有的甚至一口氣承包了上百畝,成了有名的“地主”。再到后來,實行家庭農場,將國有土地劃分為口糧田和責任田,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由技術能手承包,糧食產量不斷提升。
離開琳池墾殖場多年,2017年12月15日場慶60周年,本人又一次來到了琳池墾殖場,當年的農工大都已經退休,所剩無幾,但走到農場一看,田還是原來的田,但沒有一處荒地,田里有多臺小型耕耘機在翻地,以消除病蟲和清除雜草。我問場里的人員,現在田誰在種,回答說,場里的工人大都退休,按照“能人+基地+農戶”的模式,農田承包給了外面的人員種,每年上交相應的管理費。承包者有技術,有機械,挑選優良品種,糧食產量比原來高了許多,現在畝產已經達到單季1100多斤。
原來一兩百人一天到晚忙個不停,而如今一個人輕輕松松就能承包幾百畝地:需要肥料時,打個電話有人送上門,需要種子時,聯系當地種子公司立即送上門,需要臨工時,在微信群里面發一下,就有人響應。不僅如此,購買農業機械還有補貼,小型耘耕機,小型收割機非常適應山區小塊田耕作,到了“雙搶”最繁忙的時候,無須人人齊上陣,機械化作業節省了大量的勞力。
琳池墾殖場農田耕作的變化只是一個縮影,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機械化程度和優良品種使用率不斷提高,據統計,2017年我國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0%,目前我國主要農作物優良品種的推廣率已經達到了95%以上,良種在農作物,特別是在糧食增產中貢獻率接近40%。人均占有糧食從1977年的297.7公斤上升到2017年的444公斤,增加了49%。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的面貌大為改觀,農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傳統農業延續了幾千年,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農業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互聯網+農業”“智慧農業”,農業的外延不斷擴大,產供銷、儲存、加工等等,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加速轉化。從糧食畝產大幅提高折射農業大轉變,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正逐步成為現實。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青年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