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從殖民地獨立的廣大發展中國家開始尋求通過工業化實現國強民富。遺憾的是,在將工業化等同于制造業化理論誤導下,這些國家實現了產品來源和資源去處從農業活動轉向非農業生產活動、以及農業部門占總再生財富比重下降的庫茲涅茨式工業化過程,但沒有取得發展的實質績效。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快速工業化城市化,創造了人類史上罕見的持續高增長奇跡,但也出現農業與工業、鄉村與城市發展不平衡的重大結構性問題。新世紀以來,大多數中西部地區模仿東部地區園區工業化模式加快本地區的工業化思路,但發展績效不佳,風險累積。
對發展的反思讓我們重新審視發展經濟學奠基人張培剛先生1945年在哈佛大學那篇著名的博士論文《農業國與工業化》中涉及的理論。張培剛認為,農業國家或經濟落后國家,要想做到經濟起飛和經濟發展,就必須全面(包括城市和農村)實行工業化。工業化是“國民經濟中一系列基要生產函數,或生產要素的組合方式,連續發生由低級到高級的突破性變化的過程”,因此,不但要建設工業化的城市,同時也要建設工業化的農村,以“防止和克服慣常的把工業化理解為只是單純地發展制造工業,不顧及甚至犧牲農業的觀點和做法的片面性。”以此定義為基礎,他總結出一個在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可以經過、也可以不經過,以制造業為主要的發展階段。從初級生產階段過渡到制造業的或工業的或第二級的生產階段,并由此達到第三階段,未免過于簡單,三個部門的生產函數總是互相交織和彼此依存而從來不能截然分開的。張培剛農業工業化理論給我們的啟示是,農業工業化有其特殊性,但和其他產業工業化的本質是一樣的,找準了實現農業工業化的路徑,農業和其他產業一樣也可以強大和有競爭力。
經過初步觀察發現,貴州近年來農村產業發生的重大變革具有張培剛農業工業化理論的典型特征,這里正在發生一場通過農業生產要素的組合帶來生產函數躍遷的農業產業革命。
(一)規模。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獨特優勢產品的區域規模種植。對于資源稟賦先天不足的中國農業而言,通過區域種植規模化實現農業的規模報酬是重要途徑。貴州這一輪的農業產業革命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起步,通過“一縣一業”、“一鄉一品”、以地方獨特優勢產品作為產業選擇的準則,形成具有貴州山地農業為特色的規模化生產。到2018年時,全省蔬菜、食用菌、水果、中藥材規模生產基地達到4208個,其中蔬菜200畝以上的基地1814個、104萬畝,食用菌50萬棒以上的基地295個、4.7億棒,中藥材300畝以上的基地308個、57萬畝,水果500畝以上的基地1074個、196萬畝。茶葉、辣椒、火龍果、薏仁、刺梨等種植規模居全國第一位,馬鈴薯、藍莓種植規模分別居全國第二位和第四位,蔬菜種植面積居全國第七位。全省火龍果種植面積近13萬畝,約占全國種植總面積的1/4左右,作為主產區的羅甸、關嶺、鎮寧、貞豐、望謨、冊亨等六個縣種植面積約9萬余畝。湄潭全縣茶園已發展到60萬畝,投產茶園57萬畝,無公害茶園認定面積50余萬畝、有機茶園5.35萬畝、綠色食品茶園0.9萬畝,茶園集中分布在全縣15個鎮(街),涉及8.8萬農戶35.1萬余人,2018年茶葉總產量6.77萬噸、產值48.2億元、綜合收入124.85億元。望謨縣以“花、果、樹、茶”為主導產業,種植藥用菊花、火龍果、板栗、八步茶共24.5萬畝,實現農業增加值2.23億元。修文縣獼猴桃種植面積達16.7萬畝,預計年產量達8萬噸、實現綜合產值30億元。安龍縣、晴隆縣等地把食用菌作為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的優勢產業,2018年安龍縣種植食用菌13000畝,預計產值6.8億元,晴隆縣種植1498畝,預計產值6000余萬元。貞豐縣和關嶺縣成為火龍果主產縣,貞豐縣全年總產量預計為2083噸,平均畝產值為12100元,關嶺縣全年總產量約為7000噸,平均畝產值約6000元。
(二)組織。通過企業家發動、將農戶整合到生產過程。2008-2018年,湄潭縣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企業350家,茶企固定資產達到28.8億元,擁有加工機具10500臺(套),年加工能力在7.5萬噸以上。湄潭縣已建茶葉專業合作社組織76個,扶持發展專業大戶(種植茶園15畝以上)3600戶,帶動茶農5萬余戶。安龍縣食用菌產業發展了19家企業,組建48家專業合作社,企業負責菌棒供應、技術指導和產品銷售,合作社負責組織農民發展食用菌,農戶負責食用菌經營管理,采取統一年度規劃和產銷計劃、統一供種、統一技術、統一收購、統一加工、統一質量、統一品牌、統一銷售、分戶種植、保底收購、二次返利的方式,預計2018年將帶動貧困戶14500戶49300人脫貧。貞豐縣引進臺資企業為龍頭,以白層鎮為主發展火龍果產業,輻射帶動周邊合作社聯合種植,對參與農戶統一培訓、統一標準、統一管理,實現規范化火龍果產業基地。畢節市引進全國最大團餐配送企業千喜鶴飲食股份有限公司,在威寧成立農村合作聯社,僅5—7月就幫助威寧縣銷售產值達7500萬元的農產品,輻射帶動50余家專業合作社。
(三)產業鏈。構建農業產業鏈,實現農業價值增值。湄潭茶產業鏈不斷延長,538家茶企、茶葉加工大戶形成紅茶、綠茶、白茶、黑茶等茶葉生產線300余條,茶葉年加工能力達7.5萬噸。安龍縣規劃種植菌材林5萬畝,建成菌棒(袋)加工廠5.57萬平方米,建設食用菌冷鏈倉庫、食用菌收購中心、分揀點、干制品加工廠、精深加工廠等設施,建設菌渣制作有機肥生產廠,就地利用薏仁米秸桿、糠料等作為菌棒原料。現已建成菌包生產、滅菌、養菌、接種、分選、冷藏等各種車間16840平方米,創建“苗嶺仙”“山水貴菇”等注冊商標,建成食用菌研究所1988平方米,食用菌干品深加工廠1500平方米,建設食用菌冷鏈倉庫、食用菌收購中心、分揀點、干制品加工廠、精深加工廠等設施,將菌渣收集制作有機肥,利用薏仁米秸桿、糠料等作為菌棒原料,實現資源集約和循環利用。修文縣發展獼猴桃精深加工,開發獼猴桃果干、果酒、果醋等系列產品,建成15個集農事體驗、休閑度假、避暑養生、科普示范等為一體的生態觀光園15個,有效延伸了產業鏈條。
(四)技術。通過技術進步引爆產業裂變。安龍縣的食用菌產業以省內專家隊伍為基礎,引進浙江麗水、遼寧大連、福建古田等技術團隊,與中國農科院、上海生物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聘請中國食用菌知名專家為產業發展顧問,進行食用菌技術研發。貞豐縣依托臺灣昕運國際有限公司、省農委、省亞熱帶植物研究所、貴州大學農學院、臺灣大學、臺灣嘉義大學等科研所技術支撐,聘請技術專家作顧問,下派科技特派員蹲點服務全程指導,按照臺灣精細農業模式進行田間管理,嚴格控制無機肥和農藥使用,建立完整配套的生產技術操作管理體系。為確保產品品質,貞豐以控制產量來確保質量,對每個果樹進行疏果,一條枝干僅保留一個果,產品個頭、口感、色澤得到充分保證,出園均價是傳統種植的3倍以上。修文縣建立一整套科技體系支撐獼猴桃產業發展,一是采集生產數據,全天候收集獼猴桃種植基地光照、濕度、溫度、二氧化碳含量,以及土壤中的PH值、微量元素含量等參數,通過數據分析指導果農優化生產,強化優質產品的源頭控制。二是自動設備精細分揀,在獼猴桃科技園中建成分選線車間,引進荷蘭AWETA智能光電無損分揀線,對商品化獼猴桃進行特級、一級、二級、殘次品分類分揀包裝,實現自動化分選,精準化銷售。三是氣調技術延長保存,建成總倉儲容量為6240噸的氣調保鮮倉庫44個,利用先進的動態氣調保存技術,將獼猴桃鮮果采摘后的銷售時間由以前的3個月延長到8個月以上,實現了生產采摘時間和市場銷售時間的相對分隔,防止獼猴桃集中上市造成“價賤傷農”。四是果品生產可追溯查詢,建設獼猴桃生產銷售可追溯系統,為所產獼猴桃賦予獨一無二“身份證”,實現產品信息的公開化、透明化,提高產品品質和品牌效益。目前,該系統已覆蓋修文縣10個鄉鎮382個果園5.176萬畝獼猴桃,占全縣獼猴桃種植面積的25%。技術進步和轉化傳導到農民決定農業產業革命的成敗,對農民培訓是技術轉化為價值的關鍵。黔西南州按照生產經營、專業技能、專業服務對農民進行培訓,構建糧油、茶葉、蔬菜、水果、生態畜牧業等5支農民骨干隊伍,通過建檔立冊進行長期管理。桐梓縣先后派出農業技術服務指導員374人,組建25個技術團隊、4個技術培訓專班到村到組開展技術培訓47851人次、生產技能培訓2803人次,覆蓋農民10.9萬人次。荔波縣用好“田專家”“土秀才”資源,培育100名種桑養蠶能手,手把手傳授農戶種養知識。
(五)市場。以市場作為實現農業產業革命的中樞。湄潭茶區建有茶青交易市場35個,茶青可在30分鐘內進入市場交易。建成國家農業部定點市場、國家商務部定點出口市場——中國茶城,打造“一個中心五大平臺”,目前入駐企業和商戶400多家,2018年交易額17.18億元,已成為茶產業營銷的綜合舞臺,在全國20多個省(市、區)地級以上城市設立品牌專賣店、旗艦店、批發部1000多家,企業在天貓、阿里巴巴等網站開設網店400余家。貞豐縣發展火龍果產業之前,就進行了充分的市場調研,選擇符合中高端市場標準臺灣密寶等品種進行種植。以企業為主體拓展國內外市場,已與華東區上海順果、華南區廣州西果記、東北區沈陽曲牌、華中區鄭州新鮮時刻、華西區西安機場物流集團等水果批發商建立產銷授證,果品主要銷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西安、成都、長沙、鄭州和臺灣、香港、新加坡、迪拜等地。貞豐縣以打造中國最優質火龍果品牌為目標,瞄準全球市場,以“安全、健康、口感好”為定位,立足打造世界級農業生態型企業,創立“黔龍果”品牌,設計黔龍果形象標識,開發適宜全球市場的包裝設計,為打開國際市場奠定基礎。在早期市場發展中,利用現有組織資源打通農特產品入城通道也具有有效性,全省通過“農校對接”帶動省內3981個農產品生產基地(合作社),組織貴陽市16所高職院校成立“農校對接”產業扶貧聯盟,食堂原材料由省供銷社控股企業綠通公司在貧困地區統一采購、統一配送。通過貴陽地利農產品物流園和貴州雙龍農產品物流園等“貴州產業扶貧蔬菜銷售專區”建設,幫助貧困地區生產企業、合作社和種植戶降低流通成本,打開銷售通道。利用電商平臺便利“黔貨出山”,貴州組織阿里、蘇寧、京東等大型平臺與貴州電商云等本土重點電商緊密對接,全省有16個縣域特產登陸全球最大電商平臺。冊亨縣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商,線上銷售糯米蕉10萬噸,農產品借助電商快速出山。息烽縣立碑村是貴州第一個淘寶村,到2018年10月,網絡零售額累計突破3000萬元。通過對口幫扶平臺銷售,各市(州)主動到東部對口幫扶城市對接市場,以設立專柜、進駐超市等方式銷售農產品。杭州市在中華農業電商博覽園建設400平方米“黔品中心”,組織黔東南州340余種農特產品入駐展館,舉辦了貴州綠色優質農產品杭州招商推介展示會,協調開設了淘寶“特色中國·黔東南館”等線上平臺。寧波開設了黔西南州農產品直銷店,直銷薏仁米、綠殼雞蛋、五色糯米等優勢農產品,協調貞豐頂壇椒業、安龍食用菌等進入當地超市。畢節市在廣州建立7個畢節農產品專銷區(分銷中心),在156個超市設立體驗營銷。湄潭2008年以來每個月微商銷售就達10萬元以上,總銷售額已達200萬元。
(六)農業回報。提高農業報酬是實現農業產業革命的根本目標。2018年全省共改種食用菌5.32萬畝,新增總純收益6.95億元,涉及4.8萬農戶16.67萬人,實現戶均增加收入14499元。安龍縣發展5600畝天然林種植鐵皮石斛,畝產值3萬余元,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原生態鐵皮石斛種植基地。貞豐縣發展5000畝火龍果,均價為每能夠公斤20元左右,平均畝產值達12100元。榕江縣與省農科院共同實施省蔬菜高效模式示范項目1100畝,爭取一年三季四收,畝產值3萬元以上。思南縣文家店鎮種植花椒8000畝,輻射帶動1241人就地就近就業,人均純收入增加1869元。金沙縣禹謨鎮中坪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發展香蔥1147畝,一年可種植4茬,平均每茬每畝產鮮香蔥2500公斤左右,按每公斤3元測算,每畝年產值可達24000元,扣除成本16000元,純利潤達8000元。
綜上,我們認為,貴州的農業工業化已經起步。但是,要使這場革命取得成功,必須摸透農業產業的特性,總結成功與失敗的案例,找尋到實現農業產業革命的路徑和規律。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這場由政府發動與主導的農業產業革命剛剛起步,妨礙農業產業革命的一些短板必須克服,目前的農村產業總體上仍未克服小散弱的先天稟賦缺陷,特色資源利用率較低、產業鏈較短,初級加工產品仍占據主導地位,全省2017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僅為48%,比全國低17個百分點。農業經營沒有形成“產—供—銷”一體的供應鏈,大部分龍頭企業帶動力弱,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力弱。合作社組織生產、溝通市場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發揮不好,對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帶動不夠。以項目資金入股分紅、務工和土地流轉等方式構成的利益聯結還沒有真正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多數農民生產經營能力不強,既缺乏種植技術,也缺乏市場意識、營銷意識和誠信意識。基礎設施仍是短板,農業機械使用率低,冷鏈物流配套設施不完善。市場在農業產業革命中的主導作用不強,還沒有真正做到按市場需求指導生產,產銷對接市場機制不健全。從發展進程來看,貴州的農業產業革命已經邁出驚人的一步,但還剛剛上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村莊與城市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