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王俊:臺灣創意農業的發展歷程、政策特征及其啟示

[ 作者:王俊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10-22 錄入:王惠敏 ]

摘要:創意農業是世界農業發展的新業態。臺灣地區的創意農業經過休閑農業、精致農業、創意農業三個發展時段, 形成了堅持特色、深耕品牌、技術支持、政策引導、組織農民五大特征, 創意農業發展比較成熟, 積累了不少經驗。本文以在起步背景、資源稟賦、技術支撐、產業基礎等方面與臺灣有眾多相似之處的蘇州為例, 認為大陸在發展創意農業時可考慮如下建議:在理念上要堅持農業為本、創意為體的思想, 在目標上要以田園城市為終極追求, 在措施上要多管齊下促進創意農業發展, 在主體上要廣納群賢共發展, 在路徑上要尋找定位有特色, 在組織上要充分發揮合作社作用。

農業是世界發展之本。20世紀末以來,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或地區都把創意農業作為農業發展的主要形式, 將傳統農業與文化創意有機結合, 使農業在現代工業文明時代再次煥發出新的活力, 完美實現了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這與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目標不謀而合。蘇州作為歷史上著名的魚米之鄉, 農業生產有著堅實的基礎, 工業經濟水平久居全國前列, 城鄉融合發展成果斐然;但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仍面臨許多挑戰。因此, 積極推進創意農業發展, 讓農業、農村、農民與工業文明相互促進,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1]是當前蘇州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創意農業是世界農業發展的新業態

創意農業最早可以追溯到1865年意大利成立的“農業與旅游全國協會”, 其通過吸引城市居民到農村去體味農業野趣提升農業附加值。[2]但真正現代意義上的創意農業則是由創意產業衍生而來。1997年, 英國首相布萊爾組建“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為英國經濟尋求新的增長點, 率先提出創意產業 (creativeindustries) “是指源于個體創意、技巧及才華, 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與運用, 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產業”。很快創意產業在西方國家迅速發展起來。與文化創意相結合的產業發展成為政府和學者共同關注的熱點, 其中, 聚焦農村經濟發展的鄉村創意產業 (ruralcreativeindustries) 和鄉村創意經濟 (ruralcreativeeconomics) 開始在西方學者的文獻中出現。[1]

大約十年前, 國內一些學者如章繼剛、秦向陽[2]和厲無畏[3]等結合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以及創意對農業的促進作用日益明顯等實踐, 借鑒國外理論, 提出了創意農業 (creativeagriculture) 的概念, 并分別從不同視角對其加以界定。其中, 章繼剛所作概念雖較為冗長, 但基本涵蓋了創意農業所有的特質。他認為:“創意農業是以知識產權為先導, 以農業生產為依托, 以農業企業為主體, 以創意生產為核心, 以美學經濟為基礎, 以市場需求為指引, 以科技創新為手段, 以質量效益為動力, 以農產品附加值為目標, 以持續利用為目的, 充分應用藝術學、生態學、農學、養生學、景觀學、知識產權學、休閑學、環境學、農業技術經濟學、園藝學、市場營銷學以及現代旅游學、農業美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指導人們將農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后諸環節聯結為完整的產業鏈條, 將農產品與文化、藝術創意結合, 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產生更高附加值, 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型農業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4]

簡言之, 作為新的農業經濟形態, 創意農業通過文化創意和理念創新彰顯農業資源的個性化特征, 以科技創新、市場開拓提升農產品潛在價值, 以功能拓展和產業融合追求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合, 實現農業、農民和農村共同發展。因此, 獨創性、產業融合、高附加值、高贏利性、風險性是當前創意農業發展中所呈現出的基本特征。[5]1

二、創意農業是城鄉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

由上文可知, 創意農業早已突破了傳統農業的邊界, 實現了三大產業的有機融合。創意農業也早已突破了傳統農村的邊界, 將鄉村資源、田園物產與城市資本、新技術、新理念有機結合, 使現代城市生活的足跡遍布鄉村發展各個領域, 使農村經濟和鄉村社會逐漸烙上城市的印記。城鄉融合發展在創意農業的發展進程中得到充分體現。

城鄉深度融合發展是新型城市化的內在要求, 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之一。過去幾十年來, 我們主要關注城市經濟和工業文明的發展。城市成為社會發展的中心, 各種資源都向城市聚攏, 城市獲得了優先發展的權力, 農業發展水平卻始終得不到切實提高。隨之而來的就是大量田地被拋荒, 農村人口日漸凋零, 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生活狀況堪憂, 鄉規村約的良好傳統慢慢消失, 農村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由此而產生的留守人員的情感及心理問題、農村社會治安問題、農村城市二元化差距問題等迫切需要得到解決。而另一方面, 持續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在創造現代經濟一個又一個奇跡的同時, 也不得不面臨環境污染、資源枯竭、交通堵塞等各種城市病, 逆城市化漸漸成為人們逃離城市的一股潮流。因此, 讓農民生活富起來、農村建設更加美好、農業經濟得到長足進步, 與讓城市變得更健康、更美好一樣重要。我們必須糾正只重視城市而忽視農村發展的錯誤實踐, 也不能只要青山綠水全然不顧金山銀山的片面道路。只有實現城鄉深度融合, 才能讓城市保持永久活力, 才能讓農村產生新的活力。實現城鄉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徑便是大力發展創意農業。

三、臺灣創意農業發展的獨特道路

盡管創意農業的概念界定到目前為止還未有定論, 但是對創意農業的全球實踐, 人們已經形成普遍認識。學者們通常認為, 世界各國的創意農業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經形成了五大模式:高科技創匯型的荷蘭模式、社會生活功能型的德國模式、旅游環保型的英國模式、環保生態型的法國模式、多功能致富型的日本模式。[1]此外, 我國臺灣地區的創意農業近年來異軍突起, 不僅為臺灣經濟發展增添一抹新綠, 而且也為大陸有關地區的創業農業發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經驗參照。尤其是, 對于蘇州而言, 與臺灣在自然資源豐沛程度、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方面有著眾多相似之處, 臺灣創意農業發展的經驗更是具有很強的借鑒性。

(一) 臺灣創意農業的發展概況

臺灣創意農業的發展是以休閑農業和精致農業的興起為基礎的。從廣義上將, 臺灣創意農業先后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 以休閑農業促進臺灣農業經濟發展階段。

20世紀70年代后期, 伴隨著臺灣經濟騰飛, 臺灣居民收入大幅增加, 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使得觀光休閑業得以迅速發展。與此同時, 臺灣農業主管部門為改善農業發展滯后、農村經濟普遍落后的狀況, 借鑒發達國家休閑觀光產業的經驗和島內自然資源的特色, 提出了將農業與觀光休閑業結合的發展思路。1989年4月, 臺灣“農委會”與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合作舉辦了第一屆“發展休閑農業研討會”, 確定了“休閑農業”名稱。進入90年代后, “農委會”先后出臺多項文件推進休閑農業, 進行分類輔導, 給予公共建設的協助, 力推休閑農業區和休閑農場的發展, 同時資金補貼民宿。2003年, 負責全面制 (修) 定臺灣休閑農業發展規劃的“休閑農業學會”成立, 休閑農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2]休閑農業成為臺灣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第二階段, 以精致農業提升臺灣農業經濟競爭力階段。

臺灣農產品曾經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都嚴重缺乏國際競爭力, 其主要原因就是臺灣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太高。一方面, 山地多平地少的自然條件限制了臺灣開展機械化大規?,F代農業生產的可能性;另一方面, 大量農業勞動力流失導致農業勞動力成本高居不下。毫無價格優勢的臺灣農產品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臺灣奉行開放的市場政策后, 遭受到國際農產品的巨大沖擊, 臺灣農業發展環境不斷惡化。在此境況下, 臺灣提出“發展精致農業, 促進農業升級”的應對之策。所謂精致農業是技術密集、高品質、高附加值、高安全性并有利于生態養護的農業。其基礎是高投入和高科技, 核心是高標準和高質量, 特點是精和特, 目標是高競爭力、高價格和高收益。臺灣精致農業戰略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實施:其一, 發展精準的設施農業。從發達國家引進大棚技術, 發展設施園藝業、設施畜牧業和設施漁業, 農業生產由露天逐步走向工廠化。其二, 發展精深的農產品加工、運銷業, 延長產業鏈, 開辟多元行銷市場。其三, 發展精品的創意休閑農業, 將文化創意和科技融入休閑農業, 實現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1]精致農業成為臺灣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

第三階段, 以創意農業尋求臺灣農業經濟新突破階段。

休閑農業和精致農業不斷強化文化內涵和科技特質以尋求自身突破, 臺灣農業由此進入到創意農業發展階段。一方面, 休閑農場結合自身資源優勢, 分別承載了經濟、社會、游憩、教育、環保、文化傳承等眾多功能, 形成了觀光果園型、鄉村度假型、生態教育性、農耕體驗型等多種農場形態。另一方面, 大量利用自用住宅空閑房間, 結合當地自然景觀、人文、生態、環境資源及農林牧漁生產活動, 以家庭副業方式經營, 提供旅客鄉野生活的民宿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以精致、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臺灣民宿已經成為世界自主游客的最愛。[2]與此同時, 精致農業也根據2009年《卓越行動方案》被確定位臺灣六大新興產業之一, 因為“農業既是傳統的生產事業, 也是現代的綠色生態與服務業, 不僅是經濟產業, 更艱巨自然保育及人文建設等多元功能, 是創作人類優質生活環境的產業”。

經歷三大發展階段的臺灣創意農業如今已經取得豐碩的成果。就地區分布而言, 從北到南, 從東海岸到西海岸, 臺灣島內每一個區域都有創意農業的典型代表。就形式而言, 富于文創性的農產品、各具特色的休閑農莊、溫馨精致的民宿是當前創意農業的主要形態。就發展規模而言, 休閑農業已經成為人們重要的旅游度假選擇, 2014年吸引游客前往鄉村休閑旅游2300萬人次, 創造價值102億新臺幣;漁業休閑旅游1148萬人次, 產值39億新臺幣。累計開發超過400項農業旅游伴手禮。[3]就市場主體而言, 截止2014年4月, 全臺民宿業者有5064家 (其中4608家已經登記, 456家尚未登記) , 通過認證的“好客民宿”496家。[4]獲得登記許可證的休閑農場311家, 未取得登記許可證的休閑農場至少還有2000多家。到2013年底, 臺灣通過驗證的有機農糧產品種植面積約59036.8公頃。[5]就收入而言, 善于策劃和創意的臺灣農民年人均收入約20萬新臺幣 (約合人民幣4.5萬元) 。[6]

(二) 臺灣創意農業的政策特征

臺灣創意農業的發展探索出了一條不同于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道路, 有許多有價值的經驗值得總結和學習。

1. 堅持特色, 以個性化產品滿足市場需求

第一, 休閑農場主題突出, 個性鮮明。作為休閑農業的重要載體, 臺灣的休閑農場數量眾多, 但卻各具特色, 各有主題。以臺灣最有名的六大休閑農場為例, 北關農場自建“螃蟹博物館”, 大打螃蟹牌;宜蘭頭城農場以一片片樹葉所制的DIY的T恤和環保袋吸引了眾多的城市孩子;勝洋水草休閑農場不僅將養殖的水草種類從最初的二三十種增加到400多種, 而且還開發了水草創意料理, 建立了水草文化館, 儼然一副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的美好景象。[7]

第二, 精加工延伸產業鏈, 實現產業交融。臺灣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非常完整, 從果品鮮食、保鮮存放、干品制煉到成分提取制作面膜膏和護膚品等一系列產品的開發和銷售, 極大地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 增加了農民受益。如九品蓮花生態教育園將農產品經過加工、冷藏、噴殺處理、分揀包裝, 形成了從雪糕、鮮果飲料、果粒制品、干制果品到護膚品等系列產品。[1]將觀光與特產結合, 實現第一、二、三產業全面交融發展, 是臺灣創意農業的又一突出特點及重要經驗。如臺東特產旗魚, 能加工成多種食品, 于是集產業、觀光、餐飲、民宿等三大產業的旗魚節成為當地非常有特色的休閑漁業的重頭戲。

2. 深耕品牌, 以消費者口碑占領島內外市場

第一, 以評促優, 打造品牌。由臺灣島內農業事務主管部門舉辦的“農漁會百大精品展”每年舉辦一次。所有在精品展上展出的日光鮮果、臺灣茗茶、在地好米、原鄉美食、樂活飲食、清熏佳釀、上選鮮味、百味美饌、精品組合等眾多類別的農產品都是經過農業事務主管部門“百大精品”認證的產品。[2]。這些經過嚴格評定程序的農產品不僅品質優良, 而且經過加工包裝、基因改造, 使產品突破農產品固有的粗糙土產形象, 轉變為可以作為伴手禮的“精致農業”成品。提升了臺灣農產品形象的同時增加了農民收益。

第二, 尊重文脈, 整合創新。[3]臺灣農業經營者在強化農產品精細化、生態化的同時, 特別注重以文創化帶動產業整合。而文創化的核心舉措就是以文脈為線構建上下傳承的精致農業品牌, 以共通的文化和深遠的歷史在消費者和品牌經營者之間創造共鳴, 從而讓品牌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得以銜接。因英國女王維多利亞而得名的臺灣茗茶“東方美人茶”在包裝上以內外匹配的“中國科舉制度”排行取代了傳統的特級、一級等茶葉數字分級法, 既實現了茶葉分級, 又傳播了科舉文脈, 滲透了茶文化內涵。

第三, 注重營銷, 創造價值。信義鄉農會梅子夢工廠, 更是把一個梅子做到了極致。除了產品多樣外, 其品牌創意層出不窮, 特別注重細節。比如包裝設計融入了當地文化, 多次獲得大獎;利用電影電視劇, 舉辦梅子節和千人制梅等活動, 提升品牌影響力。好創意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益。該廠僅28名員工, 2014年銷售額就達4億新臺幣。[4]而著名的“食養山房”將傳統文化中的花道、器道、茶道、文道、香道、佛道、樂理、光影效果等進行交互融合, 營造了一個若即若離的世外桃源, “饑餓式營銷”的策略使其成為創意農業的經典代表。

3. 技術支持, 以產學研結合保證競爭力

臺灣現代農業的強勁發展根源于其近三十年來的持續不斷的科技支持。臺灣的農業試驗所及下屬各地區的場 (所) 始終圍繞精致農業進行新技術和優良品種的研發, 以保證農業發展所需要的技術儲備和技術支持。如從1991年起實施的“農牧漁產業自動化研究”, 涉及生產、加工、運輸、銷售、服務等各個層面, 推動了全產業鏈向現代化、自動化轉型。此外, 臺灣的農業技術研究團隊通過跨領域跨部門的合作, 開發出全球第一套石斑魚病毒檢驗系統、全球第一支豬藍耳病疫苗, 掌握了全球最多的蝴蝶蘭品種和石斑魚品種, 建立了世界重要的農作物種子資源庫“亞洲—世界蔬菜中心”??梢哉f, 臺灣農業的每一步跨越都是由科技提供保障的。[5]

4. 政策引導, 以前瞻規劃支持農業發展

第一, 通過制定政策和法律以支持農業發展。1990年臺灣“農委會”制定《發展休閑農業計劃》, 此后又相繼頒布《休閑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和《休閑農業輔導辦法》, 積極輔導推動休閑農業發展, 鼓勵休閑農業發展。1998年臺灣正式出臺《休閑觀光農業條例》對休閑農業規定具體, 保護到位, 操作性強, 由此促成了臺灣休閑農業巨大發展, 并成為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有機結合的典范。2005年《中國臺灣休閑農業服務品質提升計劃———休閑農場評鑒、認證與輔導計劃》、2009年《精致農業健康卓越方案行動計劃》為休閑農業和精致農業提升到創意農業構建了發展路徑。此外, 各項扶助性政策也促進了創意農業發展。如投入大量資金進行休閑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 對從事休閑農業的經營者給予減免稅。對從事農業生產甚至是家庭生活給予低息貸款和擔保。通過保險政策對受災農民進行補助和救助。

第二, 通過推行產品認證提升農業品質。臺灣現代農業的發展始終堅持優質安全放在首位。為保證農產品品質, 臺灣先后制定和完善各種標準, 對農產品及從業人員進行認證。目前, 臺灣持續推行的吉園圃、CAS、有機及產銷履歷農產品與認證標章不僅建立了從農場到餐桌可追溯生產供應體系, 而且也成為消費者選擇農產品的重要依據。

第三, 通過培養高素質農民促進農業發展。早在20世紀90多年代初, 臺灣“農委會”就制定了《農業綜合調整方案》, 提出“培養核心農民”, “提高農業企業經營能力”, 鼓勵青年及農家后繼者從事從業經營。在臺灣有專門的專業技術服務隊伍, 常年舉辦各種訓練班或登門為農戶服務, 不斷提升廣大農民的科學種田水平;并根據國際上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及時調整和完善培訓計劃。臺灣還規劃設立農民學院, 建立完整的農業訓練體系, 鼓勵農民終身學習。同時, 在民眾受教育階段鼓勵學校開辦農村體驗校外教學, 培育民眾對農業多功能價值的體驗認知和對鄉土的關懷。這些舉措為臺灣創意農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源保障。

5. 組織農民, 以娘家人身份提供全面服務

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下, 農民都是小規模單打獨斗, 看天吃飯, 收入有限, 生產和生活都很艱辛。有組織地幫助、指導農民生產和生活, 才能有效提高農業競爭力。臺灣農民背后強大的組織是農會。臺灣農會組織已有110多年歷史, 目前共有302家, 其中縣市以上26家, 鄉鎮農會276家, 會員總數283萬人。[1]臺灣農民幾乎都是農會會員。農會在臺灣農業發展中地位舉足輕重, 幾乎覆蓋了農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 創造了政社合作下的新型小農戶可持續經營的新工業化模式。通過金融服務、經營服務、推廣服務和保險服務等, 農會既為農業發展提供金融支持, 也為農民解除農產品銷售的后顧之憂。

四、蘇州借鑒臺灣創意農業發展經驗的現實基礎

蘇州歷來就是魚米之鄉, 農業發展歷史久遠, 也很發達。近年來, 蘇州始終堅持城鄉一體化發展, 農業現代化監測指標從2010年開始連續五年位居江蘇全省首位。未來五年, 蘇州提出:要在滿足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同時, 進一步彰顯農業的多重功能, 努力將蘇州農業打造成優質高效的農業、科技創新的農業、服務都市的農業、富農惠民的農業和傳承文明的農業。[2]為盡快實現這一目標, 蘇州有必要學習借鑒臺灣地區現代農業尤其是創意農業發展的經驗。當前, 蘇州創意農業與大約十年前的臺灣創意農業發展狀況有許多相似之處, 因此, 蘇州借鑒臺灣創意農業發展的經驗有其一定的現實基礎。

首先, 蘇臺創意農業發展的起步背景相似。臺灣創意農業最早追溯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服務業與農業的有機結合。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臺灣, 其經濟騰飛為休閑觀光產業發展提供巨大的市場需求。為應對國際市場競爭而推動發展的精致農業在2009年金融危機后又被賦予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使命, 以文化創意來謀取農業和服務業新的生長空間。蘇州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飛速, 連續多年GDP在全國城市排名前七, 為休閑農業奠定了產業基礎, 創造了市場需求。伴隨著經濟實力增強和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蘇州休閑農業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起步。十多年間先后建成了4個國家級、4個省級森林公園、1個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級農業綜合示范園區、20多個休閑漁業垂釣區, 以及一批濕地公園和生態農業園。[1]2017年, 望亭鎮、稻香小鎮等7個小鎮入選江蘇特色農業小鎮, 為創意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

其次, 蘇臺創意農業發展的資源稟賦相似。蘇州與臺灣一樣, 具備眾多創意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其一, 農業資源突出。如果說臺灣是以熱帶農產品和山地農產為代表, 那么蘇州則是盛產典型的亞熱帶農作物, 如水稻、麥子、油菜、棉花、桑蠶、林果。而碧螺春茶葉、長江刀魚、“太湖三白”、陽澄湖大閘蟹等更是聞名天下。蘇州擁有太湖近80%的水域、31.07萬畝山地和近萬種植物資源, 都是開發創意農業的理想資源。其二, 旅游資源豐富。蘇州是人間天堂, 既有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的古城風景和園林古建, 也有太湖、穹窿山等自然風光。其三, 文化資源深厚。蘇州既有2500多年的宏大歷史, 也有浸透吳儂軟語的水鄉故事。所以, 蘇州既可以開發“文旅農”結合的創意農業, 也可以像臺灣一樣發掘自然資源背后的創意農業。其四, 交通資源便捷。蘇州地處長三角中心地帶, 是交通部授予的公路交通樞紐城市, 高速公路密度達到德國水平, 京杭大運河貫通南北, 京滬鐵路、滬寧高鐵經過蘇州, 周邊浦東機場、虹橋機場、蘇南機場為航空交通提供可能。便捷的交通資源為創意農業發展提供了交流融通的發展空間。

再次, 蘇臺創意農業發展的技術支撐相似。正如前文所言, 臺灣創意農業的成功離不開科技保駕護航, 蘇州具備了類似的科技能力。蘇州是江蘇省科技創新的兩極之一, 是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核心城市, 科教資源相對密集, 可以為創意農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目前, 蘇州已經建成10多家院士工作站、20多家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70多家農業科技型企業等創新載體,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8.5%。[2]

最后, 蘇臺創意農業發展的產業基礎相似。臺灣創意農業的成功離不開工業經濟打下的堅實基礎, 蘇州同樣具有堅實的產業基礎。蘇州經濟長期保持全國前7位, 下屬縣級市昆山、張家港、常熟和曾經的吳江市始終名列全國縣級城市500前幾名。雄厚的綜合經濟實力一方面為政府輔助、引導創意農業提供財政支持的可能, 另一方面也為創意農業發展創造了可能的市場空間。此外, “互聯網+”現代農業快速的發展, 不僅使蘇州涌現了27個農產品電子商務“淘寶村”, 而且“淘豆”、食行生鮮等18家農產品產銷對接平臺成長為省、市級電子商務示范單位。蘇州不斷挖掘農業文化, 到2015年底, 全市建成各類農業休閑觀光基地 (點) 1065家, 年接待游客1853.3萬人次, 實現旅游收入33.94億元。[3]此外, 蘇州還在全國率先建立鳥類、水質、微生物等客觀因子濕地評價體系, 創建“蘇州濕地自然學校”, 為創意農業的深入發展培育更多的后來者。

五、蘇州借鑒臺灣創意農業發展經驗的策略建議

創意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一種形態, 是蘇州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路徑, 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蘇州可以從自身實際出發, 結合臺灣創意農業實踐中所獲得的經驗, 從長遠布局創意農業的發展。

第一, 在理念上要堅持農業為本創意為體的思想。農業是人類生存之本, 也是現代工業經濟發展的基礎, 只有把農業放在最根本的位置上, 一切才有可能。臺灣農業從休閑農業到精致農業再到創意農業, 經歷了從最初僅聚焦于農業經濟增收到致力于提升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再到強調生產、生活、生態全面融合的可持續發展。這既是對農業發展自身規律的認識歷程, 也是農業真正實現現代化需要堅守的基石。

第二, 在目標上要以田園城市為終極追求。英國著名城市學家埃比尼澤·霍華德在其代表作《明日的田園城市》中為世人描繪了一種理想城市———“田園城市” (即城市—鄉村磁鐵) , 它“把一切最生動活潑的城市生活優點, 與美麗、愉快的鄉村環境和諧地組合在一起”。[1]田園城市實質上就是城市和鄉村的結合體, 這種磁鐵般的結合體應該成為蘇州田園綜合體的終極目標。

第三, 在措施上要多管齊下促進創意農業發展。蘇州應繼續出臺更多的政策和法律法規, 鼓勵創意農業發展;實施積極的金融和財稅支持政策, 為創意農業發展提供免息或低息貸款, 對創意農業實施減免稅;開發全新的保險產品, 為創意農業解除后顧之憂;創建更多的農產品流通渠道, 以市場機制引導創意農業的自我生長;深化技術支持, 為蘇州地方農產品的精致化提供新的思路;廣泛培訓農民, 使創意農業的金點子從農民的心中不斷萌發;同時, 培育更多的善創意、懂技術、會管理、知營銷的復合型人才。

第四, 在主體上要廣納群賢共發展。創意農業和田園綜合體不是為了把農民趕出鄉村, 也不是簡單地把城市商業綜合體搬到農村, 而是讓農民成為農業現代化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因此, 要廣泛動員農民全員參與, 讓農民成為創意農業的重要主體。同時, 也可以從臺灣等地引進有經驗的創意農業從業人員, 從而少走彎路。此外, 為克服當前創意農業發展的資本困境, 可以嘗試引入包括臺灣投資者在內的民間資本。眾人拾柴火焰高, 只有動員所有的力量, 才能把創意農業真正搞好。

第五, 在路徑上要尋找定位有特色。在創意農業發展的長遠規劃中, 蘇州要做到明確自身特色鮮明, 發展道路獨特有個性。創意要充分體現蘇州的自然和人文資源, 要結合蘇州的現代化發展成果, 既不能簡單拼湊創意, 生搬硬套其他地區的創意構想;又要善于從別人的創意中找到舉一反三的新構思。就蘇州地區而言, 創意農業的布局要嚴防同質化現象, 不能一哄而起, 大量低水平重復投資。只重量的擴張, 不管質的提升, 這樣的創意農業必定沒有持久的生命力。要借鑒域外其他地區經驗, 大力打造蘇州地區的一村一品, 一村一景, 并形成極富蘇式文化的創意農業品牌,

第六, 在組織上要充分發揮合作社作用。借鑒臺灣農會經驗, 打造全新合作社。學習臺灣農會的服務精神, 為創意農業發展提供有效的市場對接;為創意農業的試點推行提供切實保障, 為農民在生產和生活中排憂解難, 使農村合作社成為新世紀農民的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臺海研究2018年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 日本私人免费观看手机版 | 日韩精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日本 亚洲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成V人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