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國小城鎮的特點
德國小城鎮,構成了德國城市和鄉鎮結構的基礎,在經濟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發揮著重大作用,具有5大特點:
1.田園風光,詩韻流淌在德國城鎮化的過程中,受著社會文化和思想意識的影響,像'自然崇拜'和'德意志森林'意識,為德國小城鎮建設提供了持久的精神養分,推動了德國的環保與綠色和平運動,保護了農村自然田園風光。漫游德國的農村和小城鎮,猶如欣賞一幅巨大的油畫,給人留下別有風味的印象:村莊城鎮化,城鎮村莊化。所到之處,天空澄藍,大地碧綠;森林環抱,芳草如茵;風清氣爽,道路如網;公共服務,設施齊全;方便靜謐,適宜人居。筆者在德國學習和從事學術研究期間,在游覽各地風格各異的小城鎮中,領略其充滿田園風光的韻味。不管在丘陵起伏的北德低地地區和波羅的海沿岸,也不管在西南德地區中部山脈梯地帶,抑或在南德的阿爾卑斯山北麓的高原地區,那遍布平原、山地和丘陵的小城鎮,令人流連忘返;那坐落在山麓、河岸與湖畔的小城鎮如詩如畫,成為人們向往的旅游勝地。
2.歷史悠久,人文深厚德國是人文主義思想的發源地,給小城鎮留下濃厚的人文氛圍。游覽德國的小城鎮,猶如參觀富有歷史特色的建筑博物館。被譽為'一切藝術之母的建筑'藝術,影響和決定著人們的生活環境,表達著時代的生活情感。包括村落、城鎮、房舍、教堂、城堡、宮殿、橋梁,甚至道路和港口等。如今在德國,仍然到處可見到塵封已久的古堡宮殿、古建筑,以及濃蔭密布的傳統園林。目前在德國,仍保存2萬多座古城堡??梢哉f,德國的小城鎮,是德意志歷史的縮影和文化的精華,也是德國人追溯歷史的勝地。它們告訴世人:德國人的祖輩們在小城鎮建筑的進程中,已經多么注重人文和講求質量及建筑美;而一代接一代的后來者,又是多么珍愛和保護好先人留下的瑰寶--把富有歷史人文內涵的傳統與生產生活方式的現代化相結合的小城鎮。
3.設施齊全,民生方便在德國小城鎮的建設中,處處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考慮和滿足居民的各種需求。大到銀行、商店、郵局、交通、道路、消防隊和醫療,小到休閑椅、停車場和公廁的設置,甚至殘疾人無障礙 通道、馬路的自動收費設施等,都在規劃布局中。就是上百年歷史的老房屋,都安裝了現代化的衛生設備和供暖設施。德國的小城鎮,不僅公共服務設施完備,還富有人性化特點,而且更重要的是,所有小城鎮都是農業、林業、飼養業、手工業及服務業的集群地,中小企業眾多,與民生息息相關。在德國35萬個各類農(含林業、牧業、園藝業企業)企業中,有相當多數量的企業分布在鄉鎮,加上大量中小工商企業和服務業,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德國人引以為自豪地說,小城鎮為擴大就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1987年歲末,筆者到位于巴伐利亞州南部的艾斯巴赫(Reis-bach)小鎮的農村合作社實習。這個農村鄉鎮又稱為'市場'(Marktplatz),位于德國和奧地利邊境,屬于下巴伐利亞丘陵和多瑙河洼地區。它雖然是個鄉鎮,但卻像是掩映在一片綠色中的、美麗的大村莊:墨綠的森林,環繞它的周圍;綠色的伊薩爾河,靜靜從鎮旁流過;冬去春來,廣闊的田野變為麥田和園藝,映入眼簾的是無邊的'綠'。在晴日,從鎮上可清晰眺望到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小鎮上,生活著3000多從事各種職業的人,有農民、工人、工商業者、教師等。其中有一部分是在縣城和寶馬汽車制造廠工作的職工。鎮上各種設施應有盡有:為全鄉鎮服務的鎮政府,安置在一座二層小樓內;農村中心合作社1個,下屬分布在周圍村莊的還有5個分社。該合作社進行綜合經營,既從事農村信貸業務,又開展農資供應服務。此外,還有郵政所1個,中學和小學各1所,超市3個,百貨店2家,咖啡館和餐館等飲食服務店6家(其中,有2家還兼營旅館);俱樂部1個,面包烘焙廠3座,醫藥診所1個,老年之家和幼兒園各1個,苗木花圃2個,運動場、健身房和游泳池各1個,汽車和農機修理廠1個,服裝廠和啤酒廠各1座。在距離小鎮3km處的'綠色伊薩爾河'的河灘上,還有1個露天度假營,每當夏秋季節,城市人開著專供旅游用的廂車、在河灘上扎營度假。在這個鄉鎮上,筆者生活了200多天,走訪了周圍10余個村莊、果蔬等農產品加工廠和數十家農戶(農民家庭企業),深切感受到:德國鄉鎮公共設施齊全,生產與生活方便,是宜居的美好家園。
4.環境美麗,旅游勝地德國小城鎮在建設中,不是把精力、物力、財力投放到修建樓臺亭榭等'人造形象'工程上,而是致力于追求自然美,環境美,適宜人居。走進每個小城鎮,就如同進入綠色公園。從公共用地,到居民私宅,處處植樹造林,栽花種草,甚至住房的陽臺上都布滿鮮花。一般,每個小城鎮的森林和花園總面積都占該城的1/3。在德國,萊茵河是'母親河'。她不僅是德國重要的河運航道,而且是著名的河谷風景區。游覽萊茵河,可飽賞兩岸秀麗旖旎的自然風光,還可欣賞獨有風味的人文勝跡。特別是從美因茨城到科隆市之間的中萊茵河谷段最富有魅力。在長達數百公里的羅曼蒂克萊茵河谷地區,把幾十個中世紀的大中小城鎮串聯起來,形成綠色的'城鎮鏈'。兩岸的古城堡、古教堂、博物館、宮殿、名勝、古跡、葡萄種植園等,各色景觀,如詩如畫,美不勝收,成為吸引國內外游人的旅游勝地。
5.大學城紛呈,世界享盛名德國的許多小城市都與著名大學緊緊聯結在一起,因大學而著名,造就一批享譽世界的大學城。迄今在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國家像德國擁有那么多的大學城。像聞名的哥廷根大學、海德堡大學、耶拿大學、弗賴堡大學、馬爾堡大學、維爾茨堡大學等,都使所在地的小城市因大學而成為聞名世界的小城。筆者曾經走訪過10多座德國大學城,從游覽的浮光掠影中,對其概括出5個特點:一是歷史悠久。被稱為德國第一所大學的海德堡大學,創建于1386年。此外,還有其他許多大學也都有幾百年的歷史滄桑。二是數量眾多。據不完全統計,德國擁有30多座大學城,遍布全國各地,在校大學生率很高。三是知名度高。德國許多大學城知名度很高,造就出大批享譽世界的科學、哲學、藝術、醫學大家和大師。例如,被公認為是歐洲科研文化中心的海德堡大學'搖籃'里,培養出1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的'能量守恒定律'就是由這所大學提出的。四是地位重要。大學與所在城市的科技、文化、經濟,乃至居民生活緊密結合,持久帶動了當地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像'社會市場經濟理論'發源地的弗賴堡市,興起多種新產業,成為德國黑森林山區文化中心和經濟中心。更體現這座山城現代化水平的,是她的名片--弗賴堡大學。五是開放式辦學。實行'大學求學自由',不收學費,面向全國和國外。海德堡大學最早成為德國面向世界開放的自由大學,接納來自世界各國的學子。現在有數十個國家留學生在這所國際性大學里學習,其中有數以百計的中國留學生在校深造。海德堡大學還開設漢學系課程多年,目前在本系的注冊學生有150多名。六是大學人員數量占城市總人口比重大。像馬爾堡大學的學生和教職工的人數占全市總人口的比重達20%。哥廷根大學的學生和教職工的人數占全市總人口的比重達25%。
二、發展軌跡:守護傳統與求新發展的協調統一
德國是一個注重、守護傳統的國家,因此被世人視為'近于保守的民族'。然而,德國絕不是一個故步自封、不求革新發展的國家。相反,德國在不少領域是敢為天下先、不斷求新發展、處于領先地位的國家。在推進小城鎮建設、甚至在整個城市化的進程中,德國開拓出一條把守護傳統與求新發展協調統一、恰當結合起來的道路。
1.工業革命興起,強化城鎮化動力在19世紀初葉,德國受政治、經濟、思想等因素的制約,工業革命晚于英、法等國。在政治上,德國當時處于四分五裂,聯邦林立,保持著一個僵化的等級社會,封建貴族在其中決定一切。這些都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尤其是阻礙了商品農業的發展和國內市場的擴大。在經濟上.1800年前后,在德國手工業生產方式仍占統治地位,手工業行會極力排斥競爭,利用行會規章畫地為牢,阻止外鄉人進入自己的銷售區,以壟斷本地區的產品銷售和保障本地手工業業主的收入,嚴重桎梏了經濟的自由發展。在思想上,德國早就受到英、法啟蒙思想影響,各種思潮泛濫,不乏要求變革的思想和主張,但是代表新興工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思想,遭受到根深蒂固的封建專制思想的遏制,不能變為改變德國社會、經濟的實踐,致使直到19世紀初,德國依然是個農業國。但是,當時德國也為工業革命做了一定準備。例如,在許多地方已不乏采用取代手工工場和手工業生產的機器生產。19世紀30年代,德國的采礦業與19世紀初比較,已經提高了30%上下。同期,消費品生產也增加了好幾倍,正在為工業革命拉開序幕。
到19世紀四五十年代,德國工業革命全面展開,快速興起,有力推動了德國傳統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工業革命猶如勢不可擋的洪流,強烈沖擊著德國的舊經濟基礎和生產方式,推動引進和采用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走富國強兵之路。在德國工業化的進程中,產業結構發生明顯轉變,科學技術取得巨大進步,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交通運輸迅速實現現代化。與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相適應,農村大批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工業和其他行業而進入城市。大量的產品促進交易市場愈來愈擴大,促進城市市場交易興旺發達。
2.由生產力水平決定,城鎮化發展的3段歷程回溯歷史,以工業革命為動力,德國19世紀中葉開始的城市化,以工業革命為動力,以'大中小并行發展'為道路,大體歷經了3段歷程,構建起德國城市的基本框架。
第一段歷程:城鎮化興起的準備階段(大體在19世紀中葉)。在這一時段,德國農村人口依然多于城市居民,農業產值在整個德國國民經濟中占絕對高的份額。然而此時,隨著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德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尤其是東部農業區的人口逐漸向城市轉移,促進城市經濟開始較快發展,推動一些大中城市發展到一定規模。例如,柏林人口增長到17.2萬人,漢堡增加到13萬人,科隆達到5萬人左右,慕尼黑增為3萬人。這意味著,越來越多進城農民'市民化'。伴隨城市的興起和市民地增長,新的文化和商業設施拔地而起,工廠手工業也迅速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為德國城鎮化的起步發展奠定了初步基礎,更為促進城市和城鎮地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
第二段歷程:城鎮化的迅速發展階段(大體在19世紀中后期)。這一時期,德國西部城市發展較快,東部一些城市人口增長已經超過農村人口增長的速度。自德國工業革命興起以后,工業的發展首先集中在城市和原料產地,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能夠給農村流動人口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為他們創造生存和發展的機遇。例如魯爾、萊因、柏林的新興工業區都曾經是手工業較為發達的地區,工業革命以來已明顯呈現出城鎮化的新面貌,成為工業、商業集中的地區。同時這些城市不斷沿公路、鐵路線向外擴展,城市面積不斷擴張,人口也迅速增加,功能不斷增多,集工業、商業、服務業等集中于人口和產業密集的城鎮。
第三段歷程:城鎮化的繁榮和發展階段(大體從19世紀后葉開始)。德國城鎮化的第三階段,可謂是其鼎盛時期。在這一時期,德國的城鎮化以普魯士的萊因省和薩克森尤為突出:在這一時期,德意志帝國人口增加了約58%,相當于從1815年的4110萬人增加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6490萬人,增加的人口大都居住在小城鎮里。在l萬居民以上的城鎮里,居住的人口比例從1871年的12.5%增加到1910年的34.7%。與此同時,各聯邦城鎮經濟也蓬勃發展,手工業、商業、交通業、服務性行業等也相應蓬勃興起。為了加強對'新市民'--進入城市的農村人口的管理,城市劃分為工廠區、住宅區、商業區等。商業區大多位于市內、或工業較集中的地區。與城鎮繁榮和發展同步,逐步顯現出城鎮的多種功能的屬性,包括交易、生產、消費和服務業等。多功能的發展,促使一些大中城市又進一步成長為綜合性大都會。
3.大中小協調發展,城市結構相對合理在城鎮化過程中,由于資源、交通及歷史條件的影響,德國西南部和中部城市較多,北部和東部相對較少,但并未出現城鎮布局失衡狀況。當然,德國也涌現了一些大城市,但無畸形發展的問題。整體看,德國城鎮化呈現結構相對合理、大中小并行發展的寶塔形:以少數大都市為全國城市的龍頭,處于塔頂;以適量的中等城市為骨干,形成區域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處于塔中;數量眾多的小城鎮遍布全國各地,處于塔底,構成了基礎。從分布位置上看,許多小城鎮一般距大中城市半小時到1小時的車程。這種近乎于衛星城之類的小城鎮,在每個大中城市的周圍都分布有相對集中的小城鎮群。其中,不少小城鎮是產業集群的所在地。
德國屬于歐洲人口較稠密的國家,擁有8200多萬人。但是在德國,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只有4個;50萬人口以上的中等城市10個;10萬人以上的小城市70余個;鄉鎮數量眾多,超過13500個。其中,75%以上鄉鎮的人口少于5000人。以德國兩個最大的州為例,南德的巴伐利亞州總面積為7萬km2,總人口l200萬,擁有小城鎮2200個;北德的北萊茵一威斯特法倫州,總人口1800萬,擁有小城鎮360個。大中城市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家庭都分散居住在郊外的小城鎮。據統計,在德國總人口中,大約有2600多萬人居住在85個大中城市中,約占總人口的32.91%;有4600多萬人定居在2000-10萬人的小城鎮中,約占58.23%;另有700多萬人居住在人口不超過2000人的村莊,約占8.86%。這些數據表明,德國人口的城市鎮化率很高,但是絕大部分定居在中小城鎮。
與這種城市結構及其分布結構相對應,德國的經濟、文化、教育、公共服務等各種資源分布相對合理。在這種環境條件下,德國人口遷移的流向自然呈多向性,農業勞動力的轉移沒有出現過分集中的局面,對德國各州和區域經濟相對均衡的發展,對防止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對縮小經濟發達地區與經濟欠發達地區差別等,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啟示:開創以人為本、增進民生福祉的發展之路
經歷了漫長的德國小城鎮的發展之路,為中國探索小城鎮,乃至整個城鎮化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1.理念啟示:要辯證理解守護傳統與求新發展的關系在德國城鎮化的進程中,濃抹出德意志民族哲學意識、人文思想的色彩,從中可得到有益的啟示:守護傳統與求新發展可以做到協調統一;推進城鎮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完全可以把二者恰到好處地結合起來。德國人的守護傳統具有豐富的內涵,主要包括:守護優秀的德國歷史文化遺產;守護農業的自然生態環境;守護農業產業高素質的職業隊伍;守護農村的自然田園風光。德國人的求新發展也具有重要內容。即在守護傳統的基礎上,推進城鎮的規劃人本化、設施現代化、生活富裕化、環境宜居化,城鄉一體化。事實表明:守護和傳承歷史傳統,并非是守1日和落后的代名詞;求新發展,決不是'消滅鄉村',或片面以'城市景觀'取代'農村風光'。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中國城鎮化經過了曲折發展、快速發展階段,現在進入科學發展時期,城鎮化水平顯著提升。2010年,中圍的城市數量達到655個,城市化率提高到49.55%。其結構構成是:全國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和50萬-100萬人口的大城市達到140個;20萬-50萬人口的中等城市為232個;20萬人口以下的小城市283個;被稱為小城鎮的建制鎮19234個。然而,在中國'狂飆突進'式城鎮化'運動'中,人們對城鎮化本質的認識尚不深,對城市精神也缺乏理解。城鎮化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又是一種傳承文明成果的特殊結構。城鎮化需要求新發展,但不是、也不可拋棄優良傳統。城鎮化因人口的集聚而振興,又要為人的全面發展而完善和提升。鑒于此,中國的城鎮化決不可失去'以人為本'的靈魂。丟了'魂'的城鎮化,必然出現'城市病':簡單地'攤大餅'式的大拆大擴,吞沒耕地,消滅村社;片面追求快速發展,但忽視質量和民生,致使相當多的新城鎮陷入'半城鎮化'狀態,農民雖然進城,但卻沒有'市民化';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大城市不強,中城市不活,小城市不優。醫治這些'城市病',首要的是挖去'病根'。即端正和加強推進城鎮化的人文理念,強化其'靈魂'。即:切實關注民生和保障民生,把有利于人民、特別是農民'全面發展'的理念奉為圭臬。具體說要做到:守護和發揚中國具有悠久歷史的村社的優點,包括自然淳樸、空氣清新、水源清潔,環境優美等;守護農業和農村的生態環境,特別是要保護眾多歷史名勝古跡。特別是,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要兩輪驅動,在堅決防止導致農民失地又失業的'滅村運動'的同時,要采取必要措施,加快進入城鎮農民的市民化步伐。包括:采取自愿、有序、分類、統籌的方針;編制農民工市民化綜合規劃;放寬落戶條件擴大農民工市民化;完善城鎮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城鎮環境;落實政治社會權利,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等??傊?,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促使城鎮化真正實現規劃科學化、設施現代化、產業集群化、環境優美化、生活小康化。
這里,順便以保護中國的古村落為例,簡要闡述從傳承歷史文化角度出發守護中國農村的文化遺產。中國現有60萬個村莊,其中古村落約有5000個,廣泛分布在全國10多個省份。大多古村落始建于明清,有的甚至可追溯到南宋。這些歷史文化凝重、民族姿彩紛呈的古村落,構成中國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鄉村社會的縮影。它們具有'史考'的實證價值、'史鑒'的研究價值、'史貌'的審美價值,堪稱'稀有遺產'。然而,當前中國的歷史文化村落正面臨著多種矛盾,其中包括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迅猛推進、對古村落守護造成嚴重威脅與壓力。鑒于此,中國在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首先要從提高認識人手,在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中,注重繼承和傳承農村歷史文化遺產,以守護鄉村文化、民族文化的特色。
2.方向啟示: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等'三化'同步發展德國在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過程中,始終注重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做到'三化'相輔相成、協調發展。如今的德國,已實現高度工業化和城鎮化,同時農業農村也實現全面現代化,城市和鄉村之間已幾乎無差距。目前德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僅3%上下,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大幅度提高,每個農業勞力養活人口達150人之多。德國'三化'相輔相成、協調發展的經驗提供了有益啟示:中國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堅持同步發展的方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與新農村建設也需要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堅持'三化'同步發展的方向,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社會生產力的飛躍,催生了工業化革命;工業化革命的興起,推動了城鎮化的涌動;工業化和城鎮化齊飛,需要農業農村現代化共動。只有堅持'三化'同步發展,才能實現統籌協調、共興共榮。近年來,中國'三化'建設取得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必須解決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金鑰匙是,統籌協調處理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等'三化'的辯證關系。誠然,工業化、城鎮化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導和動力,但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工業化、城鎮化創造了必要條件和基礎,三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關系。當前,必須糾正或避免忽視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三種傾向'。一要轉變重城市、輕鄉村的城市傾向。即:既要重城市,又要重鄉村;既要重城市老居民,又要重進城農民工;既要重進城農民工,又要重留在鄉村的農民。二要糾正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為代價、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傾向。要堅持農業糧食的'雙基礎'地位,公共資源配置要向'三農'傾斜,要繼續通過多種形式加大財政對'三農'的扶持和支持力度。與此同時,要堅決遏制農村土地、資金、人才等資源倒流向城市;堅決杜絕農業被'兼業化'、'邊緣化'。三要防止忽視或放松糧食安全的傾向。為全國要嚴守18億畝(1畝=l/15hm2)耕地、16億畝基本農田的'紅線'不可逾越,還要堅決做到'三防止':防止糧食主產區滑向糧食平衡區;防止糧食平衡區滑向糧食主銷區;防止糧食主銷區滑向自給部分越來越減少,調入量越來越增大。
3.道路啟示:大、中、小結構合理的城鎮化發展之路德國城鎮化產生的相對合理的大、中、小并行發展、并形成寶塔形結構,是符合客觀規律的經驗。城市結構的合理,標志資源配置的相對均衡,并必然引導人口多方向流動。借鑒這一經驗,結合本國國情,中國應該選擇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同步發展的方向,大、中、小結構合理的、可持續的、綠色城鎮化發展之路。其要點包括:
(1)切實把少數特大城市做強,構建成'龍頭'。目前,中國擁有10余座特大型城市。然而,嚴格說沒有一座既大、又強的世界級大都市。中國應該選擇3-4座具有基礎條件的特大城市,發揮其優勢,避免其劣勢,充實其內涵,提升其現代管理水平,構建為各具特色的、立于全球城市之林的世界級大城市,成為中國城市體系的'龍頭'。
(2)切實對一批大城市充實內涵,構建成'骨干'。目前,中國擁有大型城市100多座。一般說,這些城市規模已夠大,但內涵不充實,質量不高,城市功能不強,輻射作用不大。中國應該積極、大力把這批大城市建設成各具特色的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物流中心,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城市,構成中國城市體系的'骨干'。
(3)積極發展數量眾多的小城鎮,構建成'基礎'。如前述,中國已擁有數量多達近2萬個小城鎮,但總體質量不高。要從各地實際條件和資源出發,選擇和發展適宜的產業,作為建設小城鎮的支撐實力。在此過程中,促使小城鎮建設走緊湊、集約、環境友好、資源節省、適宜人居、促進農民工'市民化'的途徑。要合理配置要素,促進形成以項目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人口向城鎮轉移的產業集聚區??傊?,中國既不能片面走集中型的大城市化的道路,又不能片面走分散型的小城市化的道路,只能擇取大、中、小結構合理的城鎮化發展之路。
統籌協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等'三化'同步發展,既是一條具有本國特色的'中國道路',也是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一個從理論到實踐不斷創新的過程。在當代,弘揚這種創新精神,需要繼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探索,勇于突破陳規;需要繼續堅持走自己的路,別國的經驗和模式只能作為借鑒,決不可照搬照抄;需要繼續迎著歷史的潮流和站在歷史的高度,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形成體現時代性、規律性的新認識,以促進中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更大勝利。
本文的結論是:結合本國實際,借鑒國外經驗,創新具有中國特點的、可持續的'三化'同步發展的方向和大、中、小相結合的發展道路。中國城鎮化需要采取三大舉措:一是,為城鎮化注入'靈魂'。即:強化'以人為本'、傳承農村豐厚文化遺產、便利和造福民生的理念。二是,'三化'同步發展。即:堅持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同步發展的方向。三是,選擇大、中、小相結合的城鎮化道路。即:以幾座特大城市為龍頭;以近百座大城市為骨干;以大量小城鎮為基礎,開拓'三化'同步發展的道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世界農業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