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莊晉財:農村產業發展應如何轉換傳統思維?

[ 作者:莊晉財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9-03 錄入:王惠敏 ]

——來自吉安家鄉的思考

我的出生地在江西,那是一片富饒的土地,記得有一首歌名叫《江西是個好地方》,直接唱出了那里的“山清水秀好風光”。我每次跟別人說起家鄉,都會為那全國第二的森林覆蓋率感到自豪!在傳統的農耕社會,山清水秀且物產豐富的江西,不僅能看到“鄱陽湖上漁船飄”,“山產茶葉和米糧”,“南豐桔子甜又香”,“還有夏布和蔗糖”,農村經濟的繁榮是令人羨慕的。也許正因如此,江西這塊富庶的土地吸引了不少外省的遷徙者,就如同我的父輩,在上世紀40年代從廣東不遠千里來到江西,為的就是這塊土地上容易刨到的一碗安穩飯。在很長一個時期里,“作好田園詩,畫好山水畫”是江西農村經濟發展的導向,只不過在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中,工業文明對農耕文明的替代,使江西的農村經濟落后了。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那山那水還在,山水之間透出的靈氣,還是那么沁人心扉!

如今,中國社會發展的車輪慢慢駛入到后工業文明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換成“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矛盾”,社會進入到一個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時代。這個時代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人們在享受工業文明豐富物質生活的同時,不斷喚起“山清水秀”中的“鄉土情結”,因此人們悟出“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道理,這無疑給工業化時期被稱為“中部塌陷”的江西農村一次千載難逢的崛起良機。

今年暑假期間,我受家鄉市委市政府邀請,回鄉參加吉安籍在外工作人員的一個座談會,期間在回吉水的路上,去了一個名叫“低坪”的村莊參觀葡萄種植園,果園的主人正在路邊賣葡萄,她告訴我:她一家人從2004年開始流轉村里近70畝地種葡萄,種植的巨峰葡萄產量不錯,每斤賣5元錢,基本上是以路邊攤的形式或者是消費者上門形式銷售的。但是目前一方面由于土地流轉的租期將到,可能面臨土地租金上漲,另一方面是各種生產資料價格也在上漲,成本上升很快,感覺以后賺錢會有些壓力。巧合的是,次日我順道去萬安縣拜訪同學,當地政府部門也安排我考察了一個果業基地。果園主人告訴我同樣的情形:10萬平米的果園里種植了紅心火龍果、陽光玫瑰葡萄等,大棚等設施的投資近2000萬元。正在上市銷售的紅心火龍果,每斤價格15元,陽光玫瑰葡萄每斤價格13元,他也同樣覺得做農業很難,投資大利潤小。在走訪中得知,萬安縣是著名的富硒農產品生產基地,那里種植的富硒水稻硒含量遠超國家標準,富硒大米價格大約是每斤7元左右。與當地干部的交談中,大家似乎都有一個共識,農業收成低,要想有所改變,必須擴大種植面積,上規模才能成氣候。因此,當地政府采取的許多農業發展措施,幾乎都與規模有關,甚至用行政手段來實現擴大種植規模的目標。顯然,家鄉的農業發展還沒有走出傳統思維,大家熟悉的蛛網模型告訴我們,在傳統農業里,農民都是按照上一年的價格來安排下一年的生產,去年價格高今年就擴大種植規模,但規模一擴大,價格就下跌,因此總走不出“增產不增收”的“蛛網困境”。要想突破“蛛網困境”,真正把江西的“綠水青山”轉換成“金山銀山”,就得轉換傳統農業的發展思維。

傳統農業之所以稱為“傳統”,一是不重視技術進步。記得小時候在農村種田,年年用的水稻種子都一樣,是農民自己在稻田里選擇顆粒稍微飽滿數量稍微多一點的稻穗,留作下一年的種子,因此年年的產量都差不多,品質也逐年下降,即便農產品數量不少,也賣不出好價錢,收益自然微薄;二是不重視市場創新。生鮮農產品比較容易腐爛,保質期一般相對較短,因此大多數農民將農產品市場局限在周邊,由于周邊市場的高度同質性,自然會因為農產品集中上市而導致價格下跌,造成“增產不增收”;三是不重視商業模式。在傳統思維中,農業之所以稱為農業,就是認為農業的分工程度低,產業聯系少,因此沒有衍生價值的可能性,農業產業變成簡單的“種”和簡單的“賣”,誰要就賣給誰,誰方便就賣給誰。在農業經營領域,從來沒有商業模式的說法,當然其盈利模式就非常簡單,遇到環境變化,農業的回報就非常低。在我看來,傳統農業發展思維已經到了非改變不可的時候,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樹立農業發展的新思維:

一是樹立“種多不如種好”的思維。傳統農業思維總喜歡“增產”,以為收入增加的關鍵在于產量增加,事實上并不如此。從農業收入來講,收入(I)等于價格(p)乘以產量(Q),因此,完全可以在產量不變甚至降低的情況下,通過提高產品價格來獲取高的收益。比如,前面我提到的吉水和萬安看到的葡萄,基本上屬于大路貨,因此價格很低,巨峰葡萄每斤賣5元,陽光玫瑰每斤賣13元。可是,葡萄真的就值這個價嗎?肯定不是。據說在幾年前江蘇剛剛有陽光玫瑰葡萄的時候,一斤可以賣到四五十元,我曾經去過鎮江句容白兔草莓小鎮,見過那里有一種草莓賣到50多元一斤,就在昨天,我在超市里又買到江蘇的一種葡萄,價格是40多元一斤,奧秘在哪里?在于品質。因此農業產業發展,也要向工業產業不停地變換工藝技術一樣,不停地進行技術創新,種新品種。我們要知道,現在要滿足的是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不是克服“落后的社會生產”,與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不匹配的產品,種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只能是浪費各種生產要素。如果明白這一點,就沒有必要一味追求種植面積和種植規模,從供給側改變農產品品質,讓人們愿意為農產品買單,才能獲得好的收益。

二是樹立“種好不如賣好”的思維。傳統農業發展的思維,總是強調種,好像種出來就有錢賺一樣。馬克思說過,“商品價值從商品體跳到金體上,...是商品的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資本論第一卷,124頁)。家鄉的農民也許知道這個道理,但傳統的思維總是讓自己一講到農業發展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如何種,而忘記往后怎么賣,等到東西賣不出去的時候,就經常經受只有成本付出沒有收益增加的無情摔打。我們說過,農產品之所以賣不出好價錢,除了上面講的品質問題以外,最重要的是受市場半徑的影響,如果農產品銷售僅僅盯住身邊的市場,當然沒有辦法賣出好價錢,因此,市場創新就變得十分重要!以今天的情況看,農產品的市場創新,至少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是方便的電子商務信息平臺;二是快捷的高速鐵路運輸系統;三是完善的城鄉物流輸送體系。這三個條件同時具備,使農產品的市場可達性大大增強,受空間與時間的約束大大降低。我從廣西調到江蘇工作,每一年荔枝芒果成熟的時候,都能收到學生從南國寄來的新鮮水果,這在以前是不可思議的。在發達地區,生鮮農產品電商發展得如火如荼,由此誕生許多的淘寶鎮,淘寶村。可是我這次在家鄉調研發現,那些賣葡萄賣水果的農民,連網店是什么都不知道!即便在一些村子開始引入網店,也是零星分布的一兩家而已,路邊攤、上門收購仍然是當地農產品銷售的主要模式。因此,即使農產品種得不錯,獲得豐收,因為賣不好也沒辦法實現其價值!

三是樹立“賣好不如賣巧”的思維。傳統農業發展思維中,農產品銷售就是賣農產品,賣得出去就樂呵呵了,完全沒有商業模式的概念!農業發展需要商業模式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不同的商業模式下,同樣的農產品會被當做不同的價值實現載體。比如說,我們知道游客到一個地方去旅游,總要住賓館,在我們的傳統思維里,賓館住旅客跟農產品銷售是搭不上邊的,因為農產品的銷售是在農產品批發零售市場里進行的,甚至是在馬路邊上完成的。但是,如果我們轉換一種思維模式,把賓館當做農產品的銷售點會如何呢?前面說的物流快遞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十分普遍,如果在一個城市的每一個賓館設置一個特色農產品的快遞銷售點,游客走到一個地方住下來就可以零距離購買當地特色農產品,往快遞一扔,自己在旅游的同時,也讓遠在千里的家人嘗到祖國各地的特色農產品,豈不快哉!這種快感會使游客連價錢都懶得跟你講,農產品還會賣得那么便宜嗎?這種商業模式在許多地區已經開始出現,但這次回家鄉,所住賓館根本不見類似的農產品銷售點,農產品種植業、旅游賓館服務業、快遞物流業完全沒有交集,沒有催生新的農產品銷售模式,實在可惜。事實上,類似的商業模式創新還可以有很多,我今年去過一次江蘇沭陽縣調研,那里的農民大量種植多肉植物等花草,通過電子商務平臺賣到全國各地,不到半年時間的成交額就達100多億元,把農業做到這樣的產值規模,實在驚艷。讓我最為驚奇的是,有一戶農戶居然趁著當地成熟的花草電商市場,把自己家里收割的麥穗曬干,變成插花用的材料,傳統農業賣麥子,他家賣麥穗,一畝地麥子可能只有一兩千元,麥穗的收益則可能是數萬元,這就是商業模式變換的力量!所以,農產品如果賣得巧,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可以增加意想不到的收益,這不是神話!

所以,農業并不注定是弱質性的,傳統農業的弱質性完全可以通過思維的轉換來加以克服,家鄉的“綠水青山”能否變成“金山銀山”關鍵在于人,在于人們以什么樣的思維模式去變通資源,讓其獲得實現價值的空間!

作者系江蘇大學教授 博導 ,柳州市人民政府顧問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三農莊園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抢 | 五月天婷亚洲天久久综合网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五十路熟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高清精品一区二区 | 天堂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