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郭永田等:探索傳統農區的鄉村振興之路

[ 作者:郭永田?劉光明?楊潔梅?譚慧穎?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6-13 錄入:吳玲香 ]

——來自內蒙古扎賚特旗永興村的調查

今年3月,筆者赴內蒙古扎賚特旗永興村開展了駐村調查。隨著調查的進行,永興村改革發展的歷史畫卷漸次展開:20世紀80年代初的永興村,每戶耕地40~100畝,家家戶戶種玉米,一年到頭能掙個溫飽有余。今天的永興村,有了2萬畝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水稻玉米生產實現全程機械化,形成甜葉菊、玉米和水稻三足鼎立,鄉村旅游蓬勃發展的產業格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萬元,先后獲得了 “全國文明村鎮”“中國最美休閑鄉村”等榮譽。筆者漸漸發現,永興村的發展變遷,其實正是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一個縮影。

要素資源重新整合,生產率顯著提高

20世紀80年代初到2010年前后,農業機械化和勞動力轉移引發了耕地的自發流轉,形成了一批種植大戶。在談到人口和耕地情況時,村會計說:“一輪承包的時候,家里有三四個孩子的很多,按人均10畝地,家里能分五六十畝地,多的能分120畝。”計劃生育政策執行后,很多家庭只生育一個子女,生育率下降使得這里的人地關系始終處于比較寬松的狀態。在20世紀80年代,村里種地還主要靠牛馬,土地負擔著全部家庭成員的生計。漸漸地,機械化的發展解放了大量勞動力。據村民回憶,2000年前后村里開始出現打工潮。到2002年,留在村里種地的農戶普遍經營100畝以上的耕地(主要是玉米),種地收益與外出打工基本相當。

2010年至今,合作社推動土地大規模流轉。2010年,永興村黨總支書記領辦成立了申豐農牧機械合作社,2017年,合作社流轉土地面積達到1.2萬畝,輻射帶動面積1.8萬畝,分別占到全村實際耕地面積的48%和72%。目前合作社共有現金入股成員32戶,輻射帶動180多戶,注冊資本金299.4萬元,資產2000多萬元,2017年銷售收入達到3000萬元,成為帶動永興村發展的“火車頭”。村支書談起成立合作社的初衷,“主要是想改變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現狀,當時村里爭取到了農業綜合開發的項目,可以平整土地,改造機電井,建設膜下滴灌的設施,但是要求有集中連片的耕地項目才能落地,成立合作社讓大家聯合起來干好處更多”。

但是,由于村里的種植戶大多經營100畝以上的耕地,種地收入不低,合作社想擴大土地流轉面積并不容易。在與村支書、社員和普通村民的訪談過程中,調查組發現,合作社為推進土地流轉、穩定和擴大流轉面積,探索了一套合作社和農民互惠互利、多數農民比較滿意的辦法:一是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流轉租金。二是鼓勵農戶投資甜葉菊種植獲得更高收益。三是允許農戶加入合作社后反租倒包實現連片經營。四是簽訂較長期限的流轉合同。東北地區普遍采取流轉合同一年一簽、流轉價格一年一定的方式,為了穩定經營規模,合作社鼓勵農戶簽訂3年或5年期的流轉合同,價格可以一年一定,也可以一次性付清流轉租金。目前已經有1000多畝土地簽訂了長期合同。

規模經營給農村帶來新活力,務農勞動力年齡結構得到優化。永興村共有勞動人口2103人,留在本村居住的1349人,占全村勞動人口的67%。近年來,不僅有一些年輕人留在農村務農,還有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輕人返鄉務農。調查組走訪的18戶種植大戶中,31~40歲的8戶,41~50歲的7戶,50歲以上的3戶,文化程度均為初中。調查組走訪的水稻種植戶韓某今年37歲,初中畢業后一直在外地打工,2014年回到村里搞起了水稻種植,三年下來,他不但熟練掌握了水稻種植技術,還自己建了育秧冷棚,購置了約10萬元的拖拉機、插秧機、旋耕機、收割機等水稻全程機械,去年除了種自家的地,還利用農機作業收入了8000多元。這樣的專業戶在永興村并不少見,規模經營為農業提供了具有競爭力的收入,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留在農村、返回農村,形成了一筆豐富的鄉土人才資源。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從“一糧獨大”向高質量發展進軍

調穩調優糧食產業。一方面,調整優化玉米種植。2014年以來,永興村玉米種植面積從1.2萬畝減少到5000畝,特別是2016、2017連續兩年干旱,很多不具備灌溉條件的坡耕地從玉米生產中退了出來,改種綠豆、高粱、燕麥等作物。另一方面,發展優質粳稻產業。永興村位于嫩江支流綽爾河畔,綽爾河下游灌渠從村里經過,地下水位僅3到5米,加上土地相對平整,晝夜溫差大、水稻生長期長,發展優質粳稻具有一定潛力。近年來,村里有一部分農戶改種水稻和旱稻取得了較好收益,稻谷種植面積擴大到5000畝。

發展優勢特色產業闖出致富路。帶領全村群眾發家致富奔小康,光靠種糧還不夠。2010年前后,永興村決心組建合作社爭取農業綜合開發的建設項目,試驗種植甜葉菊,終于闖出了一條致富路。一是打造高質量生產基地。2011年高標準農田項目在永興村落地后,合作社采用了膜下滴灌技術,種的700畝甜葉菊當年就見了效,每畝凈賺1000元,是玉米的3倍。合作社帶頭闖出了路子,老百姓愿意跟著干的就多了。在合作社的帶動下,甜葉菊產業在扎賚特旗不斷做大,種植面積從2011年的700畝增加到目前的6萬畝,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集中連片種植生產基地之一。二是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種植面積增加后,市場風險隨之加大,甜葉菊的畝均銷售額從2014年最高時的8000元下跌到目前的3500元,一些年份還出現了虧損。談到下一步的發展,村書記表示合作社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實力,目前正在南方建立育苗基地,也在聯合企業籌建甜葉菊提煉加工企業,不斷做大產業。三是產業發展引來金融活水。經過農村信用社嚴格評定,永興村被納入“信用村”體系,村里的農戶憑授信,無任何擔保,最高可貸款10萬元,全村授信額度達到1500萬元,貸款適用6%的優惠利率,破解了長期困擾農民的發展難題。

推動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永興村是扎賚特旗打造“塞北江南風光”村寨的核心區,村黨總支、合作社,以打造農耕文化園為抓手,把綠色農作物種植、加工、銷售和農事體驗、休閑觀光融合起來,打通了鄉村產業發展的新空間。2017年7月,永興村依托已經建成的農耕博物館,成功舉辦了綽爾河第一屆農耕文化節,12月投資建設的永興村冰雪游樂場帶來了冬季客流,全年累計接待游客4萬余人次,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永興村成為現實,也帶動當地增收60余萬元。

組織方式不斷創新,從一家一戶經營轉向合作社主導下的聯合與合作

在生產管理上,實行“統一經營+分組管理”。每年年初,種植甜葉菊的農戶按每畝3000元的成本認繳資金,合作社用這筆流動資金統一流轉土地、購買種苗和農資,年底再按照生產資料的投入額、產品交售量與農戶結算利潤。同時,在甜葉菊生產中實行了分組管理的方式:合作社種植的甜葉菊按照400~800畝的規模分成若干個小組,由參與經營的農戶選出一名組長,負責組織生產和用工,組長一般由大家公認技術和管理水平比較高、入股面積比較多的農戶擔任。合作社每年向組長支付2.4萬元工資,同時約定每畝保底產量500斤,達不到保底產量扣工資,如果產量超過600斤,每年再獎勵5萬元獎金。此外,甜葉菊生產需要大量人工,農民既可以選擇參與生產、按日計酬,也可以外出打工。

在經濟核算上,實行“項目式運作+單獨核算”。不管是合作社發展甜葉菊、水稻、西瓜等新產業,還是村里搞鄉村旅游發展“六坊”,這些新產業新業態需要增加投入,永興村采用的都是項目化管理,單獨核算,做到誰投入、誰收益。通過這種方式,村里這兩年投資140萬元建設了倉儲庫房、投資530萬元建設了鄉村“六坊”、投資125萬建設了采摘園,這些資產都是由村民自愿入股共同投資,單獨建賬核算。項目化管理是永興村發展新產業獨具特色的做法,這種做法既避免了村集體投入可能帶來的風險,省去了集體決策不得不花費的時間,決策效率更高,也避免了“大鍋飯”現象,調動了村民的投入積極性。村支書說,合作社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必須建立規范的財務管理制度,把賬算清楚算明白,才能讓大家真正合作起來,齊心協力一起致富。

在組織架構上,實行規范化管理。合作社2010年成立之初共有168名社員,注冊資金299.4萬元,分別以現金、土地和農機折價入股。但在實際運行的8年中,社員并沒有實際認繳股金,合作社的具體運營也不是在168名社員的架構下實行的。隨著合作社不斷做大,完善治理機制、規范組織架構的要求變得越來越迫切。2017年,合作社召開社員大會進行了規范化,入社社員由最初的168戶變更為32戶,全部改為現金出資,做實了299.4萬的注冊資本,這部分資金完全用于合作社1000畝甜葉菊的生產經營,在年底盈利后按規定提取公積金。

基層黨組織和村集體凝聚力不斷加強,為鄉村全面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黨組織發揮“火車頭”作用。“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永興村是連續三屆“全國基層優秀黨組織”,正是有了村黨總支強有力的領導,以黨建帶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永興村黨總支下設3個功能型黨支部,有黨員49名,積極分子10名。在黨員隊伍建設上,嚴格落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黨員活動日”等制度,抓好人才儲備,高標準、嚴要求積極培養發展黨員。實行黨員干部“網絡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建立村便民服務站和屯便民服務點,將黨員干部全部納入到便民服務活動中,真正搭建起服務群眾的平臺。在黨組織領導下,村級民主管理穩步推進,黨務、政務、村務“三公開”、村級重大事務民主決策“五步法”“三資一章”鄉鎮代管等制度得以落實,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得到保障。

村級集體經濟逐步發展壯大。經過多年積累,永興村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從最初的一窮二白到現在擁有約300萬元的資產規模。從調研了解看,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集體機動地發包,村里有約1100畝集體機動地,每年可獲得一筆土地租金收入,前幾年土地流轉費較高時,年收入達到50多萬元,2017年流轉費用降為350元/畝,收入合計約38萬元。二是投資甜葉菊生產,村集體在合作社投資了150畝甜葉菊生產,收益好時年收入65萬元。三是與村民共同出資興辦空心磚廠,村集體每年約有10萬元收入。

“美麗鄉村”逐步呈現。2012年以來,永興村抓住實施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的契機,積極爭取“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資金等項目支持,建起了3處文化活動廣場,硬化村屯水泥路12.5公里,安裝路燈64盞,建設公共垃圾點5處、公共廁所2座,綠化植樹2萬株,村里的生產生活面貌煥然一新。

民生事業不斷改善。永興村出資6.8萬元為本村考取大學和重點高中的學生給予獎勵,籌建了村級幼兒園;投資8萬元建設80平方米的村級衛生室1處,老百姓小病不出村,可以就近看上病;按時發放新農保養老金,幫助四類特殊群體(低保、五保、殘疾、優撫)代繳新農保保費,實現了群眾老有所養;建立了村級義務巡邏隊和村級消防隊,在主要路口安裝攝像頭21處,近年來無一起刑事犯罪和群體性事件,無一起上訪事件。

文明鄉風逐步形成。永興村通過制定村規民約、打造文明一條街院墻、評選“三優一戶一好”(優秀黨員、優秀青年、優秀村民、文明標兵戶和好兒媳)、利用村務公開欄宣傳好人好事等方式,提高村民的社會公德意識,營造家庭和睦、鄰里團結、誠信友愛的社會氛圍,形成了村里互幫互助、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村里陸續建設了綽爾河農耕博物館,建起了占地750平方米的綜合辦公樓和50米長的文化長廊,建成了藏書2000余冊的農家書屋,在文化廣場配備了籃球架和健身器材,成為老百姓休閑的好去處。利用這些文化設施,村里每年都組織開展秧歌比賽、籃球賽、拔河比賽等文藝活動,為豐富村里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廣闊舞臺。

永興村走向鄉村振興的啟示與思考

支部引領帶動農民合作。家庭聯產承包以來,特別是國家惠農政策下,農民的收入變多了,生活變好了,但是畢竟家底薄,經不起折騰,對于新事物比較保守,看不到實效不愿意參與,讓農民轉變傳統生產方式,發展新產業新業態需要合理引導。村支書告訴我們,農民知道合作有好處,但是要讓農民拿出自己的承包地、自己家的積蓄、投入勞動來開展合作,必須化解農民的擔心和懷疑。他強調,永興村的申豐農牧機械專業合作社之所以能夠被多數村民認可,和他們堅持的“支部+合作社”發展模式分不開,不管是引進甜葉菊需要有人站出來吃螃蟹,還是為合理輪作需要有人投入玉米、雜糧等相對收益較低的作物生產,都是由黨員帶頭投入,多數農民看到效益后跟進。同時,合作社不提取公積金,村支書作為理事長不僅沒有領取過報酬,還常常自己墊付跑技術、跑市場的費用,用村會計的話來說,“書記帶了個好頭,讓村民覺得合作社是大家的,不是哪一個人的,這是最大的凝聚力。”

以合作集聚生產要素。在永興村入戶訪談期間,申豐農牧機械合作社是一個被頻繁提起的話題。農戶普遍反映,永興村土地流轉率之所以遠遠高于周邊村莊,合作社發揮了重要的平臺作用,不僅合作社社員能夠集中連片耕作,普通村民也可以將自己的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然后再從合作社集中連片流轉土地,實現高效率規模經營同時,合作社還是承接新技術的平臺。村支書告訴我們,正是因為有了合作社,才能通過承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引進膜下滴灌技術,才能成規模推進旱作水稻,如果沒有合作社只能一家一戶說服、引導,花費的時間更長,有時就會錯失良機。

以服務帶動農民共同富裕。在合作社帶領下,永興村村民的市場意識和產業抗風險能力不斷增強。作為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之一,合作社和國內幾大藥企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甜葉菊的銷路有了保障同時,合作社還堅持服務廣大村民,合作社不僅在甜葉菊種植上實行統一購苗、統一經營、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銷售,還為非社員提供土地成片流轉、農資購買、融資推薦、農產品銷售等服務,帶領村民在致富路上越走越寬廣。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2018年第10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午夜福利片 | 日本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免费一级高清婬曰本片 | 日韩不卡在线视频 |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开 | 亚洲最大的中文视频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