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鄉村是中國人的根,也是中國人的魂
古往今來,鄉村是中國人的根,也是中國人的魂。在傳統農業社會,農業農村農民就是國家的全貌;進入現代社會,盡管城市如雨后春筍,但畢竟只是遼闊天空上的繁星點點,城市建成區還不到國土面積的千分之六;鄉村也是寄托情感的地方,山川的秀美、萬物的通靈,激發出無限的想象,創造出美麗動人的文化,引領人們追尋先輩的足跡、銘記靈魂的源起;很多在都市生活的人,舉手投足掩不住融化在血液里的那份土地的質樸與自然的清香。
2、在城市的主宰下,鄉村成為了附庸
改革開放打破了延續幾千年的鄉村寧靜,建立在機器大生產之上的工業文明,要求人口、資源在空間上集聚,獲得邊際成本遞減帶來的規模效應。工業化與市場化的蓬勃發展,凡是可以流動的資源,紛紛朝著最有利于它發揮價值的地方跑去,城市成為架在鄉村之上的抽水機,源源不斷地把優質的資源吸走,數千萬莘莘學子、數以億計的農民進了城,城市代表國家、摩天大樓象征文明,鄉村失去往日的地位,特別是離城市較遠的鄉村,常住人口逐步減少,田地出現荒蕪,呈現出衰老的架勢,城市的興起難道就是鄉村的厄運嗎?
在城市的主宰下,鄉村成為了附庸。回顧30多年的城市化進程,鄉村在城市的進攻面前,毫無防守之力,表現得亦步亦趨。在奪走鄉村的人力之后,土地成為鄉村富集的資源,在市場規律的引導下,離城市較近的鄉村又被資本相中,馬上變成城市的新區,但令人遺憾的是,便宜的土地更容易配置低效的產業,被城市攻陷的鄉村很多成為城市產業演進中的淘汰者棲息地。
3、未來鄉村的定位
鄉村不能是城市的摹寫,也不能是城市的附庸,更不能是城市產業演進中的淘汰者棲息地。鄉村振興的核心是重塑城鄉關系,關鍵是科學定位鄉村的功能,重點是構建一條從城市通往鄉村的“康莊大道”,引導城市的網絡、需求、智慧、文化與資本流向鄉村,讓城市在鄉村振興中主動發揮作用。從工業文明跨入信息文明,進入智慧互聯時代,物理上的集聚不是這個時代的特征,萬物互聯、開放共享、形散神聚、包容個性才是新時代的屬性。鄉村要從城市的籠罩下崛起,必須打造鮮明的個性與特色,形成對城市的獨特魅力,成為涵養城市的另一極,強化城市與鄉村的連接,促進城市與鄉村的互動,讓城市內生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力量,這是必由之路。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鄉村振興的內涵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把農業建成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到2020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農村基本實現現代化;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生態鄉村、宜居鄉村、文明鄉村、富裕鄉村是鄉村振興的目標,也是對未來鄉村的定位,更是鄉村之于城市的獨特優勢與迷人魅力。
4、城鄉雙向均衡流動的新常態
如何打造生態、宜居、文明、富裕的美麗鄉村?如何改變資源從鄉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的現狀,形成城鄉雙向均衡流動的新常態?關鍵要給鄉村賦能,持續加大鄉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補平鄉村與城市在起點上的差距,讓鄉村與城市站到同一個平臺、擁有同樣的高度;關鍵要提升發展思路,站在智慧互聯的時代起點上,構建新型的城鄉產業分工與融合互動的平等發展關系,從城市的發展中獲得振興的力量;關鍵要凝聚各方的智慧,發揮好政府的主導作用、農民的主體作用、資本的推動作用;關鍵在于強化規劃執行、優化制度設計、落實產業發展要求,確保激勵有效,防止各種借振興之名、行投機損害之實的行為;關鍵在于堅定目標、久久為功。
鄉村振興不是工業化在鄉村的復興,工業歸屬于城市。鄉村振興也不意味著傳統的精耕細作必須讓位于機械化大生產,萬物互聯的時代,分布式生產也能實現規模經濟,推進互聯網、物聯網與傳統農耕模式相結合,把城市的需求、農民的勤勞、機械的力量、網絡的智慧整合起來,不失為一條提升農產品質量、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道路;鄉村有一望無際的戈壁、有廣袤的草原、有高聳入云的群山、有層層疊疊的梯田,還有說不清歷史的廟宇宗祠,這些是發展休閑旅游、養生養老產業的資源稟賦,也是吸引城市人口流向鄉村、促進城鄉互動、形成鄉村振興內生機制的關鍵所在。
結束語
回望過去、面向未來,最大的變化與機遇是我們已經站到了文明發展的新起點上,物理集聚也許將漸漸成為歷史,萬物互聯與大數據不僅讓世界變得越來越平,也演化出平臺生態等發展新模式。乘著時代的春風,架構在智慧互聯的基礎上,鄉村完全可能攜手城市,共同打造規模農業、品質農業、養老養生、休閑旅游等獨具特色的產業生態體系,形成開放互動的發展格局,在與城市的融合中實現振興,生態鄉村、宜居鄉村、文明鄉村、富裕鄉村必將成為現實,到那時,它帶給我們的除了吸引,也許還是吸引,誰讓它是我們的根與魂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繁眼看世界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