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姚紅健:鄉村振興的五大機制創新

[ 作者:姚紅健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11-09 錄入:王惠敏 ]

導語: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支撐。湖州的今天得益于不斷創新的實踐。在決勝全面小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要率先實現鄉村振興,必須:

立足城鄉融合發展,著眼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突出激發鄉村發展內生動力,堅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不斷開拓創新

創新農村經營體制

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一是不斷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同時不斷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科學界定“小農戶”,發展以家庭農場為主體的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濟,加快家庭經營要向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方向轉變,增加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著力提高集約化水平;統一經營要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方向轉變。重點、難點是在明確“三權分置”的基礎上,進一步賦予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以充分的權能,完善權能實現和權益保障的制度體系。

二是深化和完善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在經營性資產股份量化到人到戶的基礎上,有序推進資源性資產和現金資產股份量化到人到戶,拓展集體資產經營領域和范圍,健全完善集體資產經營風險化解和保障機制,健全完善集體資產經營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機制,實現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逐步提高股份合作組織分紅比率,增加集體組織成員的財產性收入。

三是深化和完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在確權登記發證的基礎上,健全權益變更公證、登記制度,健全農村產權交易體系,規范交易市場和交易行為,探索和建立農村宅基地、承包權、集體資產股份的繼承、自愿有償退出、以及流轉交易制度,促進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推廣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改革成果,推進征地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

創新共享發展機制

大力發展共享經濟,著力培育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一是要健全共享平臺體系。依托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平臺等條塊平臺,加強信息互通、數據聯結,拓展平臺服務功能,實現閑置土地、季節性空閑土地、空置住房、富余勞動時間等要素資源網上發布,完成租、借交易。逐步拓寬共享范圍,實現閑置資源充分利用、低效資源優化配置,降低創業成本、就業成本和經營成本。促進資源性、財產性收入增長。

二是健全權益人利益保障機制。完善共享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和制度體系,加強網絡平臺監管,規范網絡交易行為。探索建立共享權益人線下合作組織,加強行業自律,增強其話語權和權益維護能力。

三是健全農村“公享”市場開放機制。建立市場負面清單制度,規范市場準入,重點是解決農村空殼村房屋閑置與農村發展空間有限的矛盾,通過共享經濟模式,發展鄉村休閑產業、鄉村養老產業、健身康復產業、鄉村文創產業,建設和發展鄉村硅谷。要著眼于農村勞動力富余勞動時間,發展相應的服務業、來料加工業,實現農村勞動力的充分就業。

四是推進金融服務持續創新機制。依托大數據,建立網絡誠信評估體系,完善風險防范機制,建立基于互聯網的信息提供平臺,消除資金提供方與資金需求方之間冗長的中介環節,讓雙方更直接地交易。

創新公共財政投入補償機制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完善“三農”投入與經濟增長同步,“三農”投入高于一般性財政支出增長比率的機制,加大對“三農”特別是農業和農村民生的投入。財政投入于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的資金,除去必要的財務成本和管理費用之外,應納入集體組織資產總額,建立集體資產明細,為資產轉化為資本奠定基礎,增強村級集體經濟自我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健全生態公益林、水源地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還湖等生態補償和隨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不斷增長機制,探索建立流域、上下游、區域間生態補償機制,以及誰受益、誰保護的責任落實和補償承擔機制,健全財政主導,碳排放權交易、水權交易等市場行為和社會資本參與的生態補償制度體系。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留用地政策落實和貨幣化補償相結合的機制,完善承擔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職能的建制村、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財政補償機制。

創新人才培育和使用機制

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建立與鄉村振興,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相適應的農村實用人才培育和使用機制。一是堅持把鄉村職業教育放在優先發展位置,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農村教育水平,加快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構建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網絡教育貫通的終身學習體系,立德樹人,提升素質,培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二是完善湖州農民學院建設和運作機制,發揚農民學院鄉村學府、田間課堂,培育新農村建設急需型、復合型、領軍型人才的辦學宗旨和辦學特色,加強模塊化教學、學分制管理,增加教學方式與學員需求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強化教育實訓基地建設,提升農民大學生創業基地培育力度,不斷提升農民大學生的學歷、技能、創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培育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現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興產業、產業新業態發展的急需型人才,培育農村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專業技能人才。完善內部考核激勵機制,真正發揮績效工作的績效導向作用,充分調動教師投入農民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是制定和完善農村實用人才培育、扶持政策體系,引導有資質的社會組織和培訓機構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營造良好的崇學氛圍,引導農民大學生不斷提升技能,開展技能比武、競賽,評定技術等級,開放農民大學生專業技術職稱評定,落實相應的激勵政策,引導農民大學生成為農業技術創新的生力軍,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能手,農民致富、追求美好生活的帶頭人。

四是加強農村基層組織負責人的培育,強化黨組織,村兩委會班子成員的培育,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領辦人的培育,加強農村基層社會組織召集人、負責人的培育,提升素質、增長才干,成為農村居民增收致富的帶頭人,成為團結一心建設全面小康,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引路人。

創新市校合作共建機制

堅持共建共享,深化與浙江大學合作共建機制,加強與本地高校和在湖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發揮科技孵化輻射、人才智力支撐、體制機制創新三大平臺作用,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以決勝全面小康,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建設鄉村振興示范區,美好生活樣板區為目標,進一步拓展合作領域,深化合作層次,完善農業科技研發與技術推廣體制機制,深化“1+1+N”農推聯盟建設,在種業發展,主導產業關鍵性、共性技術突破,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創新,智慧農業發展,促進產業融合,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本土農技人員培育,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科技創新能力,提高良種覆蓋率、科技貢獻率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合作共建農民學院,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育,做強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做優農業主導產業、做精農產品及加工產品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共建湖州農村發展研究院,推進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促進體制機制創新,提升政府決策咨詢服務能力,推進“三農”理論創新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知行三農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人妖另类激情综合 | 亚洲激情在线不卡 | 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欧美精品动漫中文字幕 | 亚洲一级精品在线视频 | 日韩亚洲人成在线综合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