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李金祥:畜禽糞污處理利用的思考與建議

[ 作者:李金祥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8-07 錄入:實習編輯 ]

一、畜禽糞污處理利用的必要性緊迫性

大力推進畜禽糞污處理及資源化,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對于確保畜產品數量和質量安全、化解資源環境壓力、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義巨大、任務緊迫。

(一)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

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關系到6億多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環境,關系到農村能源革命,關系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系到不斷改善土壤地力、治理好農業面源污染等一系列問題,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高度重視。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大力推行高效生態循環的種養模式,加快畜禽糞便集中處理,推動規模化大型沼氣健康發展”。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工作領導小組第14次會議,重點研究了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問題,全面闡述了該項工作的重要意義、基本原則、處理與利用方向、任務目標等重要內容。2013年11月,李克強總理簽發《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做好畜禽糞污處理與利用工作,是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具體措施,是一件利國利民利長遠的大好事。

(二)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支撐

當前,我國正處在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尤其是種養結構,發達國家畜牧業GDP一般占農業GDP比重在50%以上,其中美國為48%,英國為60%,澳大利亞為80%,而我國2015年僅為27.8%;迫切需要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而目前農業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仍然是全面小康的短板;迫切需要推動綠色生產方式,加快農業清潔生產步伐,開展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促進有機肥替代化肥施用,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而我國化肥施用量比發達國家高20%,農藥使用量高15%。做好畜禽糞污處理與利用工作,可以有效促進種養結合,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實現農業生態、安全、健康發展。

(三)化解農業發展資源環境壓力的重要途徑

我國畜禽養殖每年產生糞污38億噸,折合氮1423萬噸、磷246萬噸,而目前綜合利用率不足60%,導致了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據行業統計,2014年規模畜禽養殖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別為1049萬噸、58萬噸,占當年全國總排放量的45%、25%,占農業源排污總量的95%、76%。畜禽養殖廢棄物具有強烈的兩面性,即是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污”,如果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不妥,畜禽廢棄物就是嚴重的環境污染源;另一方面是“寶”,如果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得當,畜禽廢棄物就是寶貴的自然資源。做好畜禽糞污處理與利用工作,既可以實現零污染、零排放,促進農業全產業鏈清潔生產;也可以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促進有機肥對化肥的有效替代,真正做到“變污為凈”、“變廢為寶”和綠色生產。

(四)確保畜產品數量和質量安全的重要手段

近年來,我國畜牧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基本實現了畜產品的數量安全和質量安全。2016年我國肉類、禽蛋和牛奶產量分別為8540萬噸、3095萬噸和3602萬噸,人均占有量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畜產品總供給和總需求仍然處在緊平衡狀態,而且十分脆弱。例如,目前生豬生產效益較好但產能下降,主要原因是各地面對養殖污染壓力,劃定生豬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甚至個別地方簡單采取一關了之、一禁了之、一拆了之方式。畜產品2017年第1季度市場抽檢合格率為99.4%,但是動物疫病、獸藥殘留以及加工過程中的二次污染問題,仍然是畜產品質量安全的巨大隱患。做好畜禽糞污處理與利用工作,能夠有效促進種養結合、減輕養殖環保壓力,實現物質與能量在動植物生產過程中的循環利用,從而保障畜產品數量安全;能夠有效控制或消滅畜禽廢棄物中的病毒、細菌、微生物,凈化傳染源,從而保障畜產品質量安全。

二、河北安平“鏈融體”模式的做法成效

河北省安平縣某集團立足生豬養殖產業,不斷向上下游延長產業鏈條,形成了種植、飼料、養殖、屠宰、能源環保五大產業相互融合的有機體即“鏈融體”模式;“鏈融體”內部風險共擔、成果共享,取得了“三增三減”(增加沼氣、電力、有機肥供應,減少養殖、農林、化學污染排放)的良好成效,打造了整個縣域解決農業廢棄物污染的典型案例。

(一)做法

該集團現有員工2000余人,總資產16億元,年產值30億元,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該集團從生豬養殖做起,拓展產業鏈條、促進產業融合,形成了特色鮮明、效果顯著的“鏈融體”模式。

1. 立足養殖基礎,延長產業鏈條

該集團于1994年創立于河北省,歷經20多年的發展,從一個年出欄3000頭的養豬場,發展成為以養殖為主,多業融合的集團企業。立足生豬養殖基礎,不斷向上下游延伸產業鏈條,一是強化主導產業,形成全省最大的瘦肉豬品種選育和擴繁基地。養殖板塊涵蓋1個種公豬站、8個母豬繁育場、1個年豬養殖場、8個商品豬育肥場,年可生產種豬8萬頭、出欄商品豬26萬頭。二是向上游延伸,形成飼料板塊和種植板塊。飼料板塊年產生豬飼料35萬噸,公司配備1個可一次性滿足10萬畝糧食儲備的5萬噸倉儲庫。種植板塊已托管土地1.5萬畝,擁有農機128臺,配套設備270套。三是向下游延伸,形成屠宰板塊和能源板塊。屠宰板塊年屠宰能力100萬頭。能源環保板塊涵蓋1個污水處理廠、1個處理20萬頭生豬糞污的2兆瓦沼氣發電廠、1個年發電能力4.8億度的在建熱電聯產項目、1個年產22萬噸有機肥廠。

2. 促進產業融合,共享發展成果

通過推動由單一養殖向種養結合轉變、由種養結合向第六產業轉變,延長了生豬養殖產業鏈,構建了生豬產品供應鏈,形成了生豬產業價值鏈,使生豬養殖者、作物種植者、飼料與肉類加工者、能源生產者成為一個利益整體,有效解決了畜牧養殖所引起的正的和負的外部效應問題,推動有關市場主體共享全產業鏈條各環節所帶來的平均利潤。一是推動種養結合。大力推廣種養結合的“8020”模式,以100畝為1個生產單元,20畝用于生豬養殖場建設,80畝用于特色種植,豬糞發酵還田,促進種植業增產增效。二是推動機制創新。成立養殖合作社和農機合作社,合作社成員每頭豬增收70元,每畝地節約80元,帶動6500余人就業,增加農民可支配收入1.1億元。三是推動產業融合。依托養豬產業,前拓后延而形成的種植、飼料、養殖、屠宰、能源環保等五大產業,具有天然的融合性,既相互獨立、自我發展,又不斷交叉、相互滲透,深度融合成為了一個有機體即“鏈融體”。

3. 突出資源化核心,實現循環發展

通過推動由養殖污染向整縣制解決農業廢棄物治理轉變,實現了農業清潔生產、綠色發展,形成了良好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年產值5.47億元、利稅0.82億元。其中:一是畜禽廢棄物資源化。沼氣發電廠采用低濃度有機廢水高效厭氧發酵技術,同時對生物天然氣提純,發展成為我國北方第一家利用畜禽糞污并網發電的沼氣發電企業。企業對全縣養殖糞污進行協議收購,糞污濃度大于8%的,每噸50—80元;濃度3%-8%的,免費使用;濃度小于3%的,收取養殖方每噸20元的治污費。二是農林廢棄物能源化。生物質熱電廠采用熱電聯產技術,通過“公司+合作社”模式,建立50家秸稈供應合作社和50家收購點。帶動5000戶農民參與,全縣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8%以上,新增產值1.2億元。三是污水處理、中水利用。污水處理廠采用微生物回流技術,利用PPP模式,日處理污水5萬噸,養殖場和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后達到國家一級A類處理標準。

(二)成效

近年來,該企業始終堅持以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導向,推進新型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建設。在啟動能源項目以前,公司正常運營年需1500萬度電、1300噸煤、30噸油;項目建成以后,年產沼氣、電、生物天然氣是公司自身能源需求量的32.42倍,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取得了“三增三減”的巨大成就。

1. 增加沼氣供應,減少養殖污染排放

以畜禽糞便為主要原料的沼氣項目,年消納糞污85萬噸,涉及802養殖場戶、81.3萬頭生豬,實現了安平縣域內糞污全部資源化利用。年產沼氣1800余萬方,可就近解決3萬戶10萬人的生活用能,占安平縣農村人口的50%。年減排COD11萬噸、氨氮0.6萬噸。可替代標準煤1.3萬噸。

2. 增加電力供應,減少農林污染排放

以秸稈為主要原料的熱電聯產項目投產后,年消化秸稈42.7萬噸,秸稈收購半徑50公里,不僅吸納了安平縣全部秸稈42萬畝,而且收購周邊深州、安國、深澤等7縣10萬畝農作物秸稈,實現了縣域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年發電4.8億度,供熱能力110萬GJ,滿足3萬戶居民用電,占全縣城鎮人口的87.5%;滿足2.5萬戶居民冬季采暖,占城鎮人口的73%。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52萬噸,相當于新增35萬公頃森林或減少26萬輛汽車尾氣排放。可替代標準煤19.8萬噸;與沼氣發電項目合計,可替代標準煤占全縣用煤總量的55%。

3. 增加有機肥供應,減少化學污染排放

以沼渣沼液為主要原料的有機肥加工項目,生產了6大系列、23個品種的有機肥,年產固態有機肥2萬噸、液態有機肥20萬噸,替代了全縣7.5萬噸化肥使用量,滿足30萬畝農作物的有機肥需求,占全縣土地的63%。年減排COD量5219.5噸、氨氮534.85噸。

(三)經驗與思考

1. 政府引導、財政扶持是當前推動糞污處理利用的充要條件

從經濟學觀點來看,治理畜禽糞污及農林廢棄物污染,具有公共物品屬性,政府必須進行投入。該集團的成功經驗顯示,政府扶持是實現畜禽及農林廢棄物處理利用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從調研數據來看,沼氣發電與熱電聯產每度電的成本為0.75元,而居民用電每度電收費0.35元,現政府補貼每度電0.60元,由此每生產一度電可以盈利0.20元。如果沒有政府補貼,發電項目將難以為繼,作為“經濟人”的企業是不會做賠本生意的,“鏈融體”模式也將不復存在。

2. 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是當前推動糞污處理利用的內在要求

如果畜禽糞污治理不妥當或不達標,養殖企業依法依規或將被整改、關停,不僅威脅到畜產品數量安全、質量安全,而且威脅到環境安全、生態安全和可持續安全。“鏈融體”模式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始終堅持“政府支持、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原則,推動養殖、種植、加工、能源工程多個產業鏈條的有機融合,使原來相互分割的產業環節,成為了一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市場主體,使外部問題內部化,減少科斯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在“鏈融體”模式中,我們可以看到畜牧養殖是基礎,畜禽糞污及農林廢棄物資源化是核心、是關鍵、是“牛鼻子”;只有緊緊抓住這個“牛鼻子”,才能盤活“循環發展”這盤棋。

3. 延長產業鏈條、促進產業融合是當前推動糞污處理利用的關鍵措施

“鏈融體”模式的核心是“鏈條延伸和產業融合”,就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做大做強養豬產業,堅持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方式,以養豬產業為基礎,并將養殖產業鏈條向治污、減排、環保等產業延伸,形成了五大板塊;而五大板塊產業不斷融合、相互促進。目前,我國各級各地正在大力推動畜禽糞污處理與利用工作,一定要立足現有的大型養殖企業,把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有機結合,抓住“鏈條延伸”突破口,不但治理企業自身產生的污染,而且著眼于治理縣域及周邊農業廢棄物,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根據縣域內畜禽糞污排放、農作物秸稈產量、產業發展需求導向等因素,興辦或新建沼氣工程、生物天然氣工程、有機肥工程等項目,推動清潔生產和綠色發展。

4.“鏈融體”是糞污處理利用的經典模式,要因地制宜加以推廣應用

從全國畜禽糞污處理利用的調研來看,“鏈融體”模式是當前我國行之有效的經典模式,值得大力推廣應用。但是,任何經濟模式都有其產生、發展、完善的歷史條件,“鏈融體”也不例外,不能生搬硬套、搞一刀切。一方面,“鏈融體”在一定時空條件、經濟條件下,可復制、可推廣、可應用;另一方面,一定要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借鑒“鏈融體”模式基本內核,既可以全鏈條、多鏈條進行融合,也可以鏈條中的某些環節進行融合,同時,也要因地制宜地探索畜禽糞污處理利用的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模式。

三、加快畜禽糞污處理利用的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提高認識,繼續加大財政扶持力度

畜禽廢棄物的“污”與“廢”,危害性巨大且資源潛力巨大,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寶庫”,已經成為社會普遍的共識。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意義重大而深遠,各級各地要切實提高認識水平,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上來,把畜禽糞污處理利用作為大食物安全、民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擺在重要議事日程,常抓不懈、狠抓落實。現代意義上的畜禽糞污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我國才剛剛起步,屬于新生事物,必須堅持“政府支持”原則,落實在財政扶持措施上。通過明晰財政投入領域,如科學研究、推廣應用、市場運行等主體或畜禽標準化生產、糞污處理設施標準化改造、種養一體化實施等具體任務,引導畜禽糞污處理與資源化方向;通過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如貸款貼息、增加補貼、減免稅收、實施獎勵、參股投入、地方配套等方式,發揮財政資本的乘數效應,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探索PPP等機制模式,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二)加強科學技術研究,提升科技支撐水平

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為解決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問題,提供了新技術、新方法、新理論。一是做好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繼續深入研究沼氣、生物天然氣的發酵原理與工藝,探索發現、積極培育新型沼氣發酵微生物,獲取新的適宜的技術模式,提高畜禽糞污以及農林廢棄物的產氣效率。二是做好集成研究和推廣應用研究。依靠基礎研究成果,圍繞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開展聯合攻關研究、集成創新研究,研究集成一批控源減排、清潔生產、高效堆肥、沼液沼渣綜合利用等先進技術,凝練形成新的技術體系和應用模式,提高新技術的推廣效率。三是做好糞污防治與經濟學交叉研究。畜禽糞污處理與資源化利用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而且是一個資源環境問題,更是一個經濟問題,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要開展環境學、資源學、經濟學等領域的跨學科交叉研究,確保技術的實用性和經濟的可行性。

(三)鼓勵各地探索實踐,凝練新型機制模式

長期以來,圍繞畜禽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各級各地積極探索、不斷實踐,形成了許多比較成熟的機制模式,如河北安平“鏈融體”模式、糞污全量收集還田利用模式、糞污專業化能源利用模式、固體糞便堆肥利用模式、異位發酵床模式、糞便墊料回用模式、污水肥料化利用模式、污水達標排放模式,以及北方“四位一體”、南方“豬-沼-果”、平原農牧林復合等生態農業模式。當前我們要對上述技術模式認真總結、凝練提升,形成完善的可復制、可推廣技術體系;鼓勵各地從自身的經濟、社會、生態條件出發,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機制、新模式;激發各市場主體要大膽地試、大膽地創,分類推行自然發酵、墊料發酵床、有機肥生產、沼氣工程、種養結合等技術模式,大力探索循環農業發展新路徑,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應用中解決問題,在推廣中完善提高。

(四)推動制度機制創新,完善政策保護體系

建立健全糞污處理及資源化的政策保護體系,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迫切需要進行體制機制創新。一是完善法律法規標準體系。依托現行的法律法規,統籌考慮制修訂其上位法、下位法,完善部門規章和制度,健全治污排污的技術標準體系。二是探索金融支持體系。金融部門尤其是國家政策性金融部門,要針對大中型沼氣項目、熱電聯產項目、有機肥項目等畜禽糞污處理資源化利用項目,提供必要的貸款扶持。三是建立風險共擔機制。畜禽糞污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有其天然的上下游產業,要千方百計地推行產業聯合,形成市場主體之間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探索建立相應的保險制度,做到防患于未然。四是構建部門聯動機制。糞污處理及資源化工作,涉及環境保護、農牧、科學技術、循環經濟發展綜合管理等主管部門,需要通力配合、加強合作、即時溝通,建立定期會商機制,形成推動工作合力。

(作者系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科學院網站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你懂的网站亚洲欧美另类在线 | 伊伊久久综在合线视 | 亚洲天天综合网久久 | 又黄又爽免费国产视频 | 午夜国产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