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福建南靖縣客家土樓的田野調查
編者按:“修舊如舊”實際上面臨工藝失傳、材料缺失等諸多困境,甚至包括技藝的傳承人也無處可找。所以,在修復中只能用現代材料、現代技藝、現代工匠來進行維修,這造成了事實上的原有風味的喪失。就此而言,我們還應該加強對傳統工藝、材料、傳承人等的保護、繼承,否則“修舊如舊”只能是一句空談。
福建土樓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是客家古代先民們為躲避戰亂南遷到福建西部而建筑的居所。當時,福建西部交通閉塞,山區重巒疊嶂,山匪賊寇流竄,野獸出沒。為了獲得穩定的生活,避免山匪野獸的襲擾,客家先民們充分利用地理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建筑成了一座座集居住與防御功能于一體的土樓。在田螺坑村、云水謠古鎮兩地,土樓形狀有圓形、方形、橢圓形,形狀各異,功能齊全,內容豐富,結構精巧。在選址布局上,結合中國傳統風水理念,講究生態環境,充分考驗自然地貌、水溫氣候、生產生活等因素影響,既有倚山長勢的田螺坑村“四菜一湯”土樓建筑群落格局,又有云水謠臨水近路的“和貴樓”和“懷遠樓”;在建筑形制上,以儒家思想為指導,配有祭祀祖先神靈與議事的公廳,以大門與公廳為軸線,兩邊均勻分布住房,一層為廚房,二樓為儲藏室,三樓及以上為住房;在營造技術上,就地取材,以石為基,以生土為主要原料,分層交錯夯筑,配上竹木作墻骨牽拉,丁字交叉處則用木定型錨固。
然而,隨著歲月流逝,由于自然因素、人為因素的影響,許多土樓已殘破不堪,成為危房,保護與修復這些土樓已刻不容緩!那么,如何修復這些古建筑,成為我們面臨的首要問題。在1963年,梁思成先生提出重修古建筑應遵循“修舊如舊”之原則。這里“舊”不僅指古建筑的過去形態,還包括其所呈現的過去狀態,即所承載著大量特定時代的歷史文化信息,包括建筑技藝、宗教信仰、文化藝術、風俗習慣等等方面?!靶夼f如舊”原則就是在保護和體現古建筑價值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保存古建筑歷史信息的真實性,不僅符合《威尼斯憲章》所提倡“真實性”理念,同時與我國現行《文物保護法》所主張“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也是一致的,即“原狀”不僅僅指文物外在物質“原貌”,還包括蘊含在其中的有關歷史、科學、藝術、制作等無形信息。幾十年來, “修舊如舊”原則始終作為我國建筑文物保護和修復的思想理念,指導著我國文物保護的實踐,對中國古建筑的保護發揮了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
據《新華字典》對“舊”的解釋是:與“新”相對,陳舊的、過時的、過去的。多年以來,社會各界對“修舊如舊”的普遍理解與檢驗標準就是過去是什么樣就修成什么樣,往往注重外在形態的修復,而忽視了內涵價值的呈現。理念上的偏差,必然導致“雕梁畫棟,油漆彩飾,金碧輝煌,葺然一新”現代修復風格上歷史人文信息的缺失。修舊如舊本意是好的,是基于人們對歷史風貌的審美取向而提出來的,然而在實踐中,除了理念上偏差外,由于客觀環境的轉變,營造技藝的復雜等社會因素影響,為土樓的修復工作也帶來了實踐困難。
首先,現代文明的侵蝕,土樓居住的原生功能需求已不復??图彝翗鞘侵荚诰圩宥铀鶢I造的防御建筑,而如今社會穩定,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外來文明的不斷涌入,這種聚族而居的需求儼然成為往昔的懷念,即使將土樓修復為原有風貌,現代村民也不會將土樓作為首選居住場所。沒有了人居住和使用的古建筑,木質結構就會越發容易破損,越發容易受到蟻蟲的侵蝕,破損程度更是加快??粘蚕碌耐翗?,難以呈現舊日的人文價值。缺乏了“活態化”人文氣息土樓,客家的人文傳統也會消失殆盡,如此的土樓即使修復而保留下來,也只是徒具軀殼,淪為“死”文化。
其次,居住環境不好,人為磨損較為嚴重。根據我們在田螺坑村瑞云樓的調查,很多村民家庭幾代人居住在一間房屋,往日四代同堂,今日四代同房,房屋住宅需求極為迫切。但是,為了保護村落整體風貌,現行《福建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條例》之第三十一條“除必要的基礎設施 和公共服務設施以外,在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核心保護范圍內,不得進行新建、擴建活動”。可見,在村落里新建住房或土樓以解決村民住房問題在法規上已不被允許。其結果是在房屋數量有限、人口數量的增多、法律法規的約束下,許多村民不得不同居一宅;而頻繁地生產生活作業,必然導致土樓土木結構日益磨損,甚至不自覺地破壞。
再次,營造工序復雜,建筑取材易得性受阻。建一座土樓一般要經過選址定位、開地基、打石腳、行墻、獻架、出水、內外裝修等七道工序。工序復雜而又講究,尤其是出水工序,每年只能蓋一層,泥土經太陽暴曬待干燥能受力后,才能蓋第二層。因此,三四層樓的土樓通常要建三四年,再加上內外裝修一年,土樓至少要四五年才能建造完畢,耗時長,工序較復雜,勞動強度大。土樓建筑材料多種多樣,基礎采用大塊河卵石砌筑,夯土采用黏性好含砂質的生黃土摻和田底泥而成,用松木墊墻基,杉木作建筑構架,采用竹齡四年左右老竹配以松木作為拉結筋。竹齡太長易脆,竹齡太短又軟,建筑取材較為講究。此外,多種多樣的建筑材料的取材還要受到我國現行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例如竹木取材要符合《森林法》之規定,河卵石取材要遵循《河道管理條例》之規定,建筑材料易得性受阻。
最后,資金籌措渠道單一,修復工程任重道遠。每一座福建土樓,需要數百人長達數年之久才能建造好,工程浩大,建筑成本非常高,土樓的修復成本可想而知。當前這些土樓的保護資金主要來自我國財政支出,但面對高昂的修復成本,保護資金就顯得杯水車薪了。盡管田螺坑、云水謠引入旅游公司進行商業性開發,但資本具有逐利性,考慮的是投資收益率和回報期限,對從事土樓修復這一公共事務往往熱心不足。就當前兩村來看,僅僅做了土樓屋頂瓦片的修復及土樓周邊基礎設施的建設,破舊不堪的土樓內住宅依舊存在。對于那些不是旅游景點而又影響整體風貌的土樓,旅游公司卻置之不理,許多土樓搖搖欲墜。
“修舊如舊”不僅僅注重土樓外在形態的修復,更要注重其所承載著的人文價值的修復,否則會造成土樓修護性的破壞。這就是我們所提倡“修舊如舊”的內涵所在。針對田螺坑村、云水謠鎮兩地土樓修復性保護中存在的以上諸多問題,我們擬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建議:首先需要轉變理念,注重文化價值的修復與挖掘;其次,制定惠民政策,改善村民居住環境;再次,銜接相關法規,賦予土樓修復取材的便利性;從次,多方引入專業技術施工和設計隊伍,提供建造層面的技術支持;最后,全面的勘察測繪和廣泛征購舊石材、舊磚材、舊木材等舊建筑材料;另外,積極拓展修復資金籌措渠道等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