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在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大背景下,特色小鎮建設逐漸升溫。今年7月,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的特色小鎮。10月中旬,住建部公布了首批127個中國特色小鎮名單。隨后,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加快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
在多項政策紅利支持下,特色小鎮建設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有些地方找準自身優勢,通過特色小鎮建設找到了經濟發展新動能;而有些地方則盲目跟風上項目,試圖簡單照搬其他地方或國外的經驗,存在一定風險。對特色小鎮“不特”現象,有關各方需提高警惕,防止走彎路。
第29期“議事廳”,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對國家發改委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研究員進行了專訪,從概念、特點、建設等多個維度探討特色小鎮如何實現科學發展。
特色小鎮迅猛發展有必然性
從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大局來看,在多項政策紅利的支持下,特色小鎮的迅猛發展是有必然性的。作為特色小鎮的一種典型形態,基金小鎮受熱捧還反映出基金機構這種經濟供血系統蓬勃發展的現實
記者:從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大局來看,特色小鎮的迅猛發展是有必然性的。目前,很多地方都在規劃建設夢想小鎮、科技小鎮、旅游小鎮等特色小鎮。以其中的一個典型形態——基金小鎮為例,有媒體統計,目前全國規劃中的基金小鎮,已經超過20個。您如何看待當前現狀?
馮奎:確實,國內特色小鎮的興起和發展,有一定的必然性。比如說熱度很高的基金小鎮。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之后,正在形成新的供血系統。各類基金機構,包括創業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證券投資基金、對沖基金等各類基金及相關產業鏈服務機構,也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這些機構集中、集聚式發展,有利于發揮基金投資的規模效應、競爭效應、接力賽效應、風險分擔效應。國外一些成功案例表明,基金類機構傾向于集群化存在。一些經驗還表明,基金機構愛扎堆,他們投資服務的對象也愛扎堆。
基金小鎮能為基金機構的集聚發展提供新的載體、平臺與空間。基金小鎮受熱捧既反映了基金機構這種經濟供血系統蓬勃發展的現實,也體現了基金機構傾向于集聚式發展的特性。可以說,基金產業是特色,是魂;小鎮是載體,是形。
記者:國內一些地方說要把當地的基金小鎮打造成“中國的格林威治”。美國格林威治對沖基金小鎮的發展和面臨的問題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啟示?
馮奎:美國格林威治小鎮是基金小鎮的起源。經過多年發展,格林威治形成了目前的規模,背后既有自發因素作用,也受政府因素影響。比如,它的稅收特別優惠,吸引了很多對沖基金落戶。
對沖基金聚集區要放在網絡較好的沿海地區。對于對沖基金來說,網速非常重要,差幾秒就是很大的劣勢。對沖基金聚集區還要離金融中心近,因為涉及銀行兌換。另外,周邊的經濟一定要發達。對沖基金的客戶也希望所投資的基金離他們不要太遠,在不太遠的地方比較靠得住。所以,把對沖基金聚集區建在窮鄉僻壤是不行的。
對沖基金對電力系統等城建基礎設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為老的對沖基金之都,格林威治的發展就面臨基礎設施老化的難題。比如,紐約和康州的供電系統由于老化、不穩定,就給格林威治的對沖基金帶來了很多擔心。
對沖基金基地還要有嚴格的安保系統來保障安全。生活配套設施也非常重要,因為交易員壓力非常大,需要放松,需要各種健身和娛樂設施。
要“名與形”更要“神與魂”
在特色小鎮建設中,出現了一哄而上的勢頭、定位雷同的噱頭、房地產的蓋頭等問題。問題的根源在于一些地方只看到了特色小鎮的“名”與“形”,卻沒有把握或回避了“神”與“魂”,發展模式沒有實現根本轉變
記者:國內一些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也提出要建設基金小鎮,有必要嗎?
馮奎:有沒有必要建那么多基金小鎮,誰說了算?市場說了算。中國這么大的國家,在經濟發展的新舊動能轉換之機出現一批基金小鎮,既是正常的,又是必需的。特別是在三大城市群地區,在區域中心城市附近,可能都有這樣的基金小鎮興起。有的城市群地區,甚至可能有十個八個基金小鎮,但它們之間會逐漸分化與細分。
基金小鎮應該是在基金機構不斷發育的基礎之上形成的,市場的力量要發揮決定性作用。目前,國內的基金小鎮建設出現了幾個問題——
一是“未育先生”現象。基金小鎮是需要培育期的,國內短期出現那么多基金小鎮,需要提高警惕。
二是“搶山頭”現象。有些地方覺得基金小鎮是高端化的特色小鎮,一定要“搶山頭”才能占得先機,于是紛紛通過給予過高的財政補貼與土地、稅收優惠政策,來推動基金小鎮建設。
三是簡單模仿現象。外地模仿江浙,國內模仿國際,紛紛對標格林威治小鎮,缺乏符合本地實際的內在依據。
四是重形式不重內容的形象。一些地方把精力用在選址、造房子上面,而對于如何促進基金機構扎堆卻辦法不多。總體來說,基金小鎮能否成功,關鍵在于基金機構的創新性生態系統能否形成,而不是戴著基金帽子的小鎮能不能建成。而且,基金小鎮要形成長久的生命力,還需應對各種未知風險。因此,基金小鎮在某些地方很可能曇花一現。
記者:在您看來,出現上面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馮奎:基金小鎮建設中出現的上述問題,在其他特色小鎮建設中也存在。
一是一哄而上的勢頭。國企、民企,制造商、建造商,投資者、投機者等,大家都認為特色小鎮是小個頭、門檻低,因此爭著建造特色小鎮。
二是定位雷同的噱頭。一批基金小鎮、一批健康養老小鎮、一批機器人小鎮,有的地方確實有一點基礎,但有的地方純屬跟風。
三是形象工程的派頭。在有的地方,開始出現特色小鎮拼比數量的現象,在追求不同層級的特色小鎮試點。
四是房地產的蓋頭。也就是打著特色小鎮的旗號,實質就是搞地產開發。這是比較危險的一種傾向,會造成新的庫存,而且與大城市去庫存相比,以后更難消化。
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一些地方只看到了特色小鎮的“名”與“形”,卻沒有把握或回避了“神”與“魂”。這反映出一些地方對特色小鎮、基金小鎮的認識比較表面化,對其規律缺乏深刻認知。同時,也反映出一些地方是在“穿新鞋子走老路,拿新瓶子裝舊酒”,發展模式沒有實現根本轉變。
“如果找不到特色,寧可不建”
建設特色小鎮,政府部門主要在宏觀層面合理指導并進行規劃監督,建設主體應該主要依靠企業家,要充分發揮社會資本的作用。對特色小鎮來說,特色是生命,是活力,是競爭力,如果找不到特色,寧可不建
記者:建設特色小鎮需要注意哪些關鍵點?
馮奎:要建設好特色小鎮,首先要明白特色小鎮是什么。如果連概念和特點都搞不清楚,如何實現科學發展?
從浙江等地興起的特色小鎮,蘊含著經濟社會特別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大戰略。其重大戰略意義可以概括為以下五點——
一是順應了經濟新常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突出反映在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變為創新驅動。特色小鎮體現了新常態的這些特征。
二是提供了新平臺。特色小鎮非鎮非區,既可以是園區鎮,鎮中鎮,還可以是鎮中園。
三是創造了新供給。特色小鎮圍繞一個主導型產業,將產、城、人、文、景等要素結合在一起,供給豐富多彩的產品與服務,滿足了就業、工作、休閑等多種需求。
四是塑造了新業態。在特色小鎮里,產業鏈、投資鏈、人才鏈、價值鏈等環環相扣,是一個創新的生態系統。
五是展示了新模式。特色小鎮體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深度融合的產物,具有較為強大的生命力和重大的戰略意義。
建設特色小鎮、基金小鎮,要把握好以下一些關鍵點。
一是誰來建設?政府部門主要在宏觀層面合理指導并進行規劃監督,建設的主體應該主要依靠企業家,要充分發揮社會資本的作用。
二是在哪建設?大城市周邊、基礎設施較好的地方、有一定特色產業的地方、社會投資比較活躍的地方,可能先行一步。決不能不顧現實條件、忽視各項短板,就讓小鎮四處開花。
三是何時建設?目前,有的地方已經具備條件,有的地方的條件還不充足。如果不能或難以建設時,寧愿留白,也不能抓狂拼湊。
四是建設多少?國家層面要推1000個試點示范,從全國來看這不算多。但是,不能由此層層搞試點、搞示范,造聲勢、刮大風。
五是要建什么?特色是生命,是活力,是競爭力,如果找不到特色,寧可不建。特色小鎮要建特色、顯特色。這是根本。
城鎮化和城市發展的基本原則,同樣都適用于特色小鎮。此外,還有幾點需要特別強調:因地制宜、市場主導、產城人文景一體化發展、特色是小城鎮的生命線等。
記者:下一步,如何推動各地的基金小鎮、特色小鎮實現科學發展?
馮奎:一是現在全國各地正在按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的要求,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各項改革發展。建議在中后期評估中,增加特色小鎮這項內容,將特色小鎮正式列入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總體規劃中去。
二是加強規劃指導與規劃人才培訓。在特色小鎮發展中,有關政府部門應盡力改變“補磚頭”為“補人頭”,這個“人頭”就是進行規劃、建設、運營的人才培訓,而不是像以往那樣單純去補基礎設施建設。
三是正面與反面兩手抓。正面抓國際國內一些優秀的案例,比如歐洲、日本的一些案例,浙江已有的夢想小鎮、基金小鎮案例,在中西部也要找一批典型經驗。同時,也要總結近年來在小城鎮發展中出現的傾向性問題,抓住一些失敗案例來分析。
四是抓住特色小鎮發展中存在著突出問題,尤其是產業培育、融資渠道等問題,大力推動各類產業對接活動,推進運用PPP模式,推動各類社會資本支持特色小鎮發展。
五是完善優化支持特色小鎮發展的各項政策。比如,從政策組合的方式上看,要有完整周密的政策體系。從政策實施策略上看,要執行嚴格的后評估,倒逼創建過程。從政策支持的主要對象來看,是各類型的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從政策支持的延展上來看,要持續地進行制度供給。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網(采寫記者:裘立華)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