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設立旨趣及辦法概要
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籌備招生,同人因推院長梁仲華先生撰寫此文,期與招生簡章一同發布,借作本院創立意義及內容辦法之一種說明。其后仲華先生以所事過忙,不遑執筆;執筆之責,終于落歸我身上。乃就同人所夙昔討論者,綜取大意,寫成此篇;既經同人采用公表,復以載諸本刊。合用聲志于此。(注:此為刊于《村治》時著者所寫之按語)
中國原來是一個大的農業社會。在它境內見到的無非是些鄉村;即有些城市(如縣城之類)亦多數只算大鄉村,說得上都市的很少。就從這點上說,中國的建設問題便應當是“鄉村建設”。
假使中國今日必須步近代西洋人的后塵,走資本主義的路發達工商業,完成一種都市文明;那么,中國社會的底子雖是鄉村,而建設的方針所指猶不必為鄉村。然而無論從哪點上說,都不如此的。近代西洋人走的這條路,內而形成階級斗爭社會慘劇,外而釀發國際大戰世界禍災,實為一種病態方明,而人類文化的歧途,日本人無知盲從,所為至今悔之已晚矣;我們何可再踏覆轍?此言其不可。西洋其實亦何嘗愿為工商業偏剞的發展,都市的畸形發達;然而走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路,則農業是要受到桎梏,鄉村是要歸于衰落的。在他們那地勢那時際,猶且吃得住,索興走上工商業的偏鋒,回頭再謀救濟農村;在我們如今則萬萬吃不住。此言其不宜。抑更有進者,我們今日便想要走西洋的道兒亦不可能。在這世界上個個俱是工商業的先進國,拚命競爭,有你無我;我們工商業興發之機早已被堵塞嚴嚴地不得透一口氣,正不是愿步他們后塵或不愿的問題,而是欲步不能了。因此,除非沒有中國建設問題可說;如其有之,正不外謀其鄉村的發達,完成一種“鄉村文明”。
所謂鄉村文明,初非與都市文明相對峙的;“鄉村的畸形發展”是沒有這句話的。因為鄉村發達就是它的文化增高,物質設備,近代都市的長處不妨應有盡有,亦可說“鄉村的都市化”;則是調和了,而非趨于一偏。而且鄉村文明的開發,天然是要植基于經濟上一條平正路子的。前面說過,農業在資本主義不受到桎梏;那么,農業的發達是在什么道兒呢?那便是“合作”工商國家所以救濟其農村的方策在其農民的合作;農業國家(如丹麥)所以立國之道在其農民的合作,即以共產為旨歸的蘇俄,其入手處亦要促進其農民的合作。西洋所以陷于工商業之偏剞發達的,全從個人本位自由競爭而來。合作既異乎所謂個人本位亦異乎所謂社會本位,恰能得其兩相調和的分際,有進取而無競爭;由此道而行,自無偏剞的結果,并不是利于農業者,又將不利于工業。唯此農業工業自然均宜的發展,為能開出正常形態的人類文明;而喚它為“鄉村文明”的,以其為由鄉村開發出來的文明也。此由鄉村開發出來的文明,一切既造于都市文明的國家大都不容易去成就它了;只有中國人尚未能走上一條路,前途可有此希望。那么,亦就是只靠中國人負此偉大使命。從此義言之,中國的鄉村建設不單在它自已是沒有疑問的,而且具有如是重大關系,深遠意義在!
我們且不說遠的吧。擺在眼前最在的問題,不是許多人沒飯么?天災待賑先不計;自求官謀差,投軍從匪,以至官無可求,軍無可投,匪無可為,與西洋夫業又自不同的一種勞力過剩,年年逐增未已,情形何等嚴重而急迫!就從解決這問題上說,那么,又是應當走農業路而不應當步趨于工商業;——這是幾如東西之異途的。現在資本主義下的工商業,只是發財的路而不是養人的路。不要說它在中國沒有發達的可能,便發達到美國今日之盛,亦不是有七百萬失業之眾么?農業則不是發財的捷徑而正是養人的路,尤其是從“合作”發達起來的農業,最是養濟眾人的一條大道。誠然,中國所患在生產不發達;但這不是徒然生產發達能了的事;其中更有如何得均宜地發達,和如何分配問題在;不可不注意,而想要農業發達,不是農業片面的事;在其社會的方方面面(政治經濟教育)都有密切關系,而實為整個鄉村的事。如此方方面面都顧到的促興農業,換句話說,那便是“鄉村建設”了。——只有鄉村建設,促興農業,能解決這多數人沒飯吃的問題。
更進一層,試問這許多沒飯吃的人何由而來?其始大都是安住鄉村的;皆由不得安于鄉村而來。最易見的,頻年兵禍匪禍是破壞鄉村,偏迫著人離開鄉村散蕩在外覓食的;數十年來與此鄉村社會全不切合的西式學校教育,是專門誘致鄉村人于都市,提高他的欲望而毀滅他的能力,流為高等乞丐的;輪船火車的交通,新式工商業的興起,都市文明的模仿,皆是誘致人離開鄉村而卒之失其簡易安穩的生涯的。更其有間接而致之于此的普通形勢,則自歐人東侵以來,一面以他們對我之侵略,一面以我們對他之模仿,經濟上政治上教育上,內外兩重一致的朝著侵漁鄉村摧抑農業的方向而猛進;鄉村乃日就枯落凋敝。然而中國所有者,則只是鄉村,只是農業。使果得如日本人之機緣湊合走上工商業的路,亦還算別開生機;無如國際資本帝國主義者又將此路壓擠得嚴嚴的。于是乃前后無路,以致沒飯吃的人一天一天增加,還有什么結果可得?民族生命其猶得維持至今者,蓋唯賴吾農民之過人的勤勉耐勞與過人的節約耐苦。因此,離鄉流蕩無歸者固屬沒飯吃;其株守鄉井者亦多在生活最低線以下,與饑餓沒什么分別的。
那么,我們可以明白了,今日的問題正為數十年來都在“鄉村破壞”一大方向之下;此問題之解決唯有扭轉這方向而從事于“鄉村建設”;——挽回民族生命的危機,要在于此。只有鄉村安定,乃可以安輯流亡;只有鄉村產業興起,可以廣收過剩的勞力;只有農產增加,可以增進國富;只有鄉村自治當真樹立,中國政治才算有基礎;只有鄉村一般的文化能提高,才算中國社會有進步。總之,只有鄉村有辦法,中國才有辦法,無論在政治上、經濟上、教育上都是如此。
現在中國社會中吃飯最成問題的,似更在受過教育,有些知識的那般人。在簡拙的舊農業上用不著知識分子;而象前所說農民勤苦的習慣能力,他又已沒有;因此,在農業道上沒處養活他。況他生活欲望已高,亦自然要競趨于都市的。但這沒何等工商業可言的國家,都市中又何曾替他們開辟出許多位置來?于是就都擁到軍政學界來了。其無處安插之苦,生存競爭之烈,已是有目共睹,無煩多說。大局的擾攘不寧,此殆為有力原因;他們固自不同乎無知無識的人比較好對付的。
鄉村向來是在文化上、在政治上、在經濟上全都被都市占了上風的。有知識的人均奔向都市,鄉村乃愈加錮蔽愚昧;亦愈加沒人理會,沒人注意;因之,其所受政治上的壓榨與經濟上的剝削亦愈甚。智力與金錢與權勢三者原是相連環的、:愈愚,愈弱,愈貧;愈貧,愈弱,愈愚。而此時都市人染接歐風,生活欲望愈提愈高,政治上名色愈出愈多,經濟上手段愈來愈巧,其壓榨剝削于鄉村者愈厲。因既無工商業為對外生財之道;都市人生活的奢費自唯仰給于鄉村,直接間接無非要農民血汗。鄉村凋敝,都市亦無所托;軍政學界的生存競爭愈烈,大局擾攘益無底止。因果相尋,都市上一天一天知識分子充斥擁擠,鄉村中愈感貧枯;過剩的過剩,貧乏的貧乏,兩趨極端;其勢愈亟,其象愈險,而中國問題亦以愈陷于無法解決!
其實何必這樣自走死路呢?不單為民族著想,這樣是走死路;即為知識分子個人計,這亦是愈走愈窄,終于無幸的。大家盡想吃一碗現成飯,而且要吃便宜飯;安得有那許多現成而且便宜的飯可吃?——只有自家創造出飯來吃才行。尤其知識分子不要自家看得太賤,自承是個高等乞丐,只好混飯吃。在教育發達的國家,受過教育的人或者是不希罕的;在中國社會則云何不足珍貴?無論如何要算一社會中有力量的分子;民族自救的大任,除了我們更將靠誰?須知民族的興亡,系于鄉村的破壞或建設;而其關鍵正在自家身上,只看腳步所向,一轉移之間,局面可為之一變的。大家一齊回鄉,駢力作廣義的促興農業工夫——鄉村建設工夫,開出鄉村建設的風氣,造成鄉村運動的潮流,則數十年來鄉村破壞之一大方向,又何難扭轉過來?自身的出路,民族的出路,一一于此可得;不過總要自已去求罷了。
在都市過剩的知識分子,好象沒得用處;然而挪到鄉村來,其作用自現。即最無多少知識能力的,在鄉間至少亦有兩種偉大作用;
1.鄉村最大病癥是愚蔽,從他的一知半解,總可替鄉下人開一點知識,最低程度亦能教鄉下人認識幾個字。
2.鄉村最大缺憾是受到禍害沒人理會,自家亦不能呼喚人注意,而他則容易感覺問題,不似鄉間人疲鈍忍默,亦有呼喊的工具——即文字。
第一種作用,好比為鄉村擴增了耳目;第二種作用,好比為鄉村添了喉舌,。如果不是回鄉來作土豪劣紳,圖占村間人的便宜,則我想此兩種作用是一定可以見出的。尤其是回鄉的人多了,此作用必自然發生無疑。果真化除得幾分鄉村人的愚蔽,果真鄉村人受到禍害能呼喊出來,中國民族前途便已有了希望;鄉村建設便算成功了一半。其作用還不偉大么?
若是較有能力的知識分子,其在鄉間將見出第三種更進一步的作用,那便是替鄉間謀劃一切建設事宜,好比為鄉村添了腦筋一樣。
所謂鄉村建設,:事項雖多,要可類歸為三大方面:經濟一面,政治一面,教育或文化一面。雖分三面,實際不出鄉村生活的一回事;故建設從何方入手;均可達于其他兩面。例如從政治方面入手,先組成鄉村自治體;由此自治體去辦教育,去謀經濟上一切改進,亦未嘗不很順的。或從教育入手,由教育去促成政治組織,去指導農業改良等經濟一面的事,亦可以行。但照天然的順序,則經濟為先;必經濟上進展一步,而后才有政治改進教育改進的需要,亦才有作政治改進教育改進的可能。如其不然,需要不到,可能性不夠,終是生強的作法。我們從事鄉村建設,原是作促進社會進步的工夫,固不能待其天然自進;然于此中相因相待之理不知留意,建設必將無功。
所謂鄉村經濟的建設,便是前所說之促興農業。此處所說農業并概括有林業、蠶業、茶業、畜牧、養魚、養蜂、各項農產制造等,——一切鄉村間生產事業皆在內。所謂促興農業又包括兩面的事:一是謀其技術的改進;一是謀其經濟的改進。技術的改進,是求生產的品質與量數有進益,諸如改良種子,防病除蟲,改良農具,改良土壤,改良農產制造等事皆是。經濟的改進,是求生產費之低省與生產值之優厚,一切為農家合算著可以省錢或合算著多賺錢的辦法皆是;其主要者即為各項“合作”。如信用合作、產業合作等。這兩面的改進自有相連相需之勢,即技術上的改進,每有需合作才能舉辦者;而合作了,亦會自求其技術的改進。二者交濟,農業之發達是很快的。農業果然興起,工業相因而俱來。或應于消費的需求;徑直由消費合作社舉辦,或為農業原料之制造,由產業合作社而舉辦;其礦冶等業則由地方自治體以經營之。由此而來的工業,自無近代工業所釀的危害。在適宜情形之下,農民并可兼作工人;近代工人生活機械之苦于此可免,那是文化上更有意義的事。
說到政治一面,大家都常聽到“要趕快完成地方自治”——包涵鄉村自治——一句話;其實這是未假思索之言。政治都是以經濟為背景的。照原來中國鄉村的舊經濟狀態,本不會有“歐化的地方自治”。——“地方自治:是歐洲政治里面的一回事,故冠以歐化字樣;普通所說,類多指此。照現在中國一天一天枯落的鄉村,更沒法子有這事實現。非待中國社會經濟有進展,是不會完成“自治”的;然而中國經濟問題又不會走上歐洲那條路,中國終不會有那種“地方自治”是很明白的。中國經濟問題的解決,天然只有一條路如上所說者,因此中國亦將自有其一種政治(包涵地方自治)。中國從合作這條路去走,是以“人”;為本的,不同乎資本主義之以“錢”為本。又從鄉村而建設起來,層層向上建筑,向大擴張,雖然合作社的聯合中樞機關在都市,而其重心則普遍存于各鄉村。由是,其政治的重心亦將自普在鄉村,普在人人;象歐洲那樣“錢”膨大起來驅使人,而人轉渺小;又由都市操縱國權,鄉村輕末不足齒數,上重而下輕者這里都不會有。可以說歐洲國家政權好象偏起而聳立的;此則是平鋪安放的。尤其是個人本位自由競爭的經濟,其經濟屬私事,政治乃為公事,二者分離。此則合作經營,即私即公;經濟與政治固可以不離為二。孫先生遺教曾說,地方自治體不單為一政治組織,抑并為一經濟組織,指示甚明。大概事實上,亦非借經濟一面之合作引入政治一面之自治不可。不然,則雖將區村閭鄰按照法令編制起來,自治公所的招牌懸出來,至多不過奉行上面命令辦些行政事務而已,不能舉自治之實。
眼前若成立自治組織,宜注意擔任自治公職者之人選,取謙謹平實一流,使其消極地少些流弊。其積極的功用,則要以能和睦鄉黨盡誘導教育之勞,使于自治生了解生興趣者為最上。
鄉村建設之教育一面,眼前可做之事甚多;而要以民眾教育為先,小學教育猶在其次。民眾教育隨在可施,要以提高一般民眾之知能為主旨。經濟一面、政治一面之得有些微進行,統賴于此。內地鄉民之愚暗,外間多不深悉,一為揭看,便將興嘆無窮。倘于此多數民眾不能有所開啟振拔,則凡百俱不相干,什么都說不上。丹麥之興,蓋全以其農民教育為推動力;其事有可仿行者,但非下鄉之知識分子傾注于農業改良研究,為其先導不可。
鄉間禮俗的興革,關系鄉村建設問題者甚大。不好的習俗不去,固然障礙建設;尤其是好的習俗不立,無以扶贊建設的進行。所謂合作,所謂自治,都與從前疏離散漫的社會不同。人與人之間關系日密,接觸日多,所以行之者必有其道。此道非法律而是禮俗。法律只可行于西洋,行于都市:若在中國社會,尤其是在鄉黨之間是不行的。何況有法律,亦要有禮俗才行,即法律之行,亦莫不有資于習俗。古時如呂氏鄉約等,于此是一種參考;第如何因革損益,大不易言。
以上就鄉村建設三面,略陳其義;其具體事項,若者先辦,若者后辦,如何辦法,則各處情勢不同,要在謀劃的人善為揆度,不能一概而論。一則要看當地是什么情形,一則要看自己是什么力量。鄉村建設的事,什么人皆可作,政府作,社會團體作,私人居鄉亦可作。所以力量是不一樣的。力量不一樣,自然作法不一樣‘地方情形,又有地理的不同和人事的不同。就地理說,不但南北異宜,即一省之中,一縣之中,正復不能一樣。要因其土宜為之興利,因其所患苦為之除害。例如苦旱的地方,自然要興水利;——怎樣興法又不一樣。產棉的地方,自然改良棉種;或棉種已有辦法,而須指導其為棉花販賣合作,亦不一定。他如山地可以造林,交通不便者急須修路,等等不一。人事不同者,如其社會經濟情形不同,政治情形不同,教育情形不同,或風俗人情不同等。萬般不齊,隨宜施設,說之不盡。但有三樁事可以提出來說說的:
一則地方不靖者,莫先于舉辦鄉村自衛。孫先生遺教,原有警衛完成再及自治之說。最近國民政府為肅清匪禍安輯地方計,亦極力督促地方保衛團之成立。誠以秩序未安,人心不定,一切建設無從淡起。中央及地方政府法令所示,僅屬一種大概辦法,認真去作,仍須當其事者悉心講求。最要眾志歸一,先安內部;先清內部,則根本已立。無論平常時或有匪患時,都應該作此工夫。
一則地方有紅槍會或其他幫會組織者,亟宜作一種化導工夫,務使其盡相當之用而不為害。鄉民愚昧而有組織,且為武裝組織,其危險性實大。第一,要化導他向開明進步的方向去;不然,必將為鄉村改進的絕大障礙。第二,要慎防他勢力擴大,為人利用,釀出禍亂。這是一件最不易對付的事;然只許用軟工夫,不可以強硬手段摧毀之,——這是違背鄉村建設之理的。
一則鴉片毒品發現流行的地方,亟宜公議查戒杜絕之方。毒品流行,為禍最烈;然其始必自村中有不務正業之游民,又每與娼賭等事相緣,實為村風敗壞的問題,非單獨的一件事。唯靠鄉中老成端正之士,團結一致,共負起挽救整頓之責,建樹良好村風,別無他法。此雖為法律所厲禁,卻終非外面官府力量所能及的。
在今日紛紜復雜的中國社會,問題豈勝枚舉,方法何可預定。只要認清題目,握定綱領,事情到手,自有辦法;——即不然,辦法亦無難講求。我們總括上文大意,以為我們的題目和綱領,即此作結:
題目便是辟造正常形態的人類文明,要使經濟上的“富”、政治上地“權”綜操于社會,分操于人人。其綱領則在如何使社會重心從都市移植于鄉村。鄉村是個小單位社會,經濟組織政治組織皆天然要造端于此的;一切果從這里建造起來,便大致不差。恰好鄉村經濟建設要走“合作”的路,那是以“人”為本的經濟組織;由是而政治亦自形成為民主的。那么,所謂富與權操于人人,更于是確立。現在所急的,是如何遵著這原則以培起鄉村經濟力量,鄉村政治力量;這培起鄉村力量的工夫,謂之鄉村建設。——鄉村建設之所求,就在培起鄉村力量,更無其他。力量一在人的知能,二在物資,而作用顯現要在組織。凡所以啟發知能,增殖物資,促進組織者,都是我們要作的。然力量非可由外鑠;鄉村建設之事,雖政府可以作,社會團體可以作,必皆以本地人自作為歸。
山東省政府為謀本省的鄉村建設,經政務會議議決而有本院——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之設立。所有一切辦法,或秉承省政府命令所示,或由院擬訂呈請省政府核準備案;其既經公表之文件,則有本院組織大綱,本院學則及課程。茲分項撮要,概敘如次。
本院所要作的事,是一面研究鄉村建設問題,一面指導鄉村建設的實施。本院內部組織,即準此而分為:
一,鄉村建設研究部;
二,鄉村服務人員訓練部,
三,實施鄉村建設的試驗縣區。
鄉村建設研究部的命意,約有兩層:一層是普泛地提倡這種研究,以為學術界開風氣,一層是要具體地研究本省各地方的鄉村建設方案。大概初創之時,以前層意思為多;漸漸才得作到后一層。——因為這不但要萃集各項專門,人才,并且要有幾個機關協同著作才行的。此項研究生的招收,原是要受過高等教育者為合格,不過亦不愿拘定大學專門畢業的資格,致失獎勵知識分子轉向鄉村去的本意,所以又有“同等學力”的規定。大抵以具有較高知識,對于鄉村問題向曾留意者為合適。其研究程序,先作一種基本研究;——那便是鄉村建設根本理論的研究。:次則為專科研究,隨著各人已往學識根柢的不同,和現在興趣注意的不同,而自行認定一科或數科研究之。例如原來學農業的,就可以從事于農業改良研究:而現在有志于鄉村教育的;就可以從事于鄉村教育研究。各科的范圍寬狹不同,細目亦得別為一科。但科目的認定,必取得研究部主任的審量許可,作業的進行,須聽部主任及教師的指導。本部課程,除間有必要外,不取講授方式;或個別談話,或集眾討論;并于南北各大學聘有特約導師擔任指導,以函授行之。修業期限,規定二年;但于修業期間;.得有研究結果,提出論文經部主任及導師評定合格者,亦得請由院長核準予以提前結業。
此項研究部學生,差不多都要到覓求職業的時期,頗難再由家中供給費用,所以本院定章,除供給膳宿外,并給予津貼每月十元。其學有專長者,在適宜情形下,并得在院中兼職兼課(訓練部功課);要無非掖進有志,扶助苦學之意。將來學成結業,自本院希望言之,實以留院服務為期。因本院訓練部第二期必須擴充辦理;正多需才之處。以是本院學則,于此有“酌留本院服務”及“呈請省政府錄用”之文。
本院第一屆招生,研究部限招三十名。并以一切費用均出公家供給之故;其省籍即限于山東本省。但為提倡這種風氣起見,外省自備資斧請求附學者,亦得酌量容納;其名額不得逾本院學生十分之一。
鄉村服務人員訓練部和特定之試驗縣區,是從;指導鄉村建設的實施”那一面工作而來的兩個機關。我們對于實施鄉村建設的進行,計劃著第一步要預備到鄉村服務的人才。這不須說,當然是要就地取材的,其條件略如下開為合適:
一,世代居鄉,至今其本人猶住家在鄉村的。——這是為他不失鄉村生活習慣,尤其要緊的,為是他熟諳鄉村情形。
二,曾受過相當的教育(略如初中),具有普通知識的。——非有知識和運用文字的能力,不能為公眾作事。
三,年紀在二十歲以上,三十五歲以內的。——這是為年力正富可以有為,而又不要太年輕。
大概果能具此三條件的人多是在鄉村教過學或曾任鄉村公職者;亦可說是于鄉村服務有些經驗的。因其受過相當教育年達二三十歲,而沒有升學或作事于外,則其末后居鄉的幾年總不免要作點事的;其升學或作事在外而新回鄉的,成數必然很少。前項悶守鄉村的,誠未必是俊才;然在這知識分子回鄉尚未成風氣的今日,舍此更無可求。后一項新回鄉的,或有英發之士,而多年在外,情形隔膜,亦是缺欠。無論哪項人,非經一度訓練之后,總還不能擔任鄉村建設的工作。此所以有鄉村服務人員訓練部之設。所要訓練于他的,約計有三:
一,實際服務之精神陶煉。——要打動他的心肝。鼓舞他的志趣,鍛煉他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尤其要緊的,是教以謙抑寬和處己待人之道;
二,為認識了解各種實際問題之知識上的開益。——非有一番開益其知識的工夫,則于各種實際問題恐尚不易認識了解。
三,為應付解決各種實際問題之技能上的指授。——例如辦公事的應用文,辦合作的應用簿記,辦自衛的軍事訓練等。
必須受過了這三項訓練,而后鄉村服務人才的條件才得完具。因此,本院于訓練部的課程,有五大部之安排;
甲、黨義之研究:概括三民主義,建國大綱、建國方略,及其他等目。
乙、鄉村服務人才之精神陶煉。
丙、村民自衛之常識及技能之訓練;概括自衛問題研究、軍;事訓練、拳術,及其他等目。
丁、鄉村經濟方面之問題研究,概括經濟學大意、農村經濟,信用生產消費各項合作、簿記、社會調查及統計、農業常識及技術、農產制造,水利、造林,及其他等目。
戊、鄉村政治方面之問題研究;概括政治學大意、現行法令;公文程式、鄉村自治組織、鄉村教育、戶籍土地各登記、公安、衛生、筑路、風俗改良,及其他等目。
我們為實行。"就地取材",所以對于招生特別仔細;為訓練得有實功,所以對于課程不得不認真。所謂招生特別仔細的,就是訓練部學生的招收,由招考委員會分組出發到各縣,召集當地人士,宣布鄉村建設的意義和本院進行的辦法,喚起地方上人的同情愿來參加,而后分區就近考試。——其如何分區分屆招生辦法詳后,所謂課程認真的,則有部班主任制和一年到頭不放假的辦法。
本院訓練部學生以四十名為一班,班置班主任及助教各一人。班主任對他一班的學生之身心各方面活動,皆負有指導照管之責;凡學生精神之陶煉,學識之培益,身體之保育鍛煉等,固自有各樣的課程作業,但必以此班主任的指導照管作為訓練的中心。所以班主任有“應與學生同起居共飲食”,“以時常聚處為原則”的規定。學生每天都要自己寫日記;這日記亦是由班主任為之閱改。各班學生成立其自治團,凡經本院劃歸該部自行辦理之教務、庶務、衛生清潔等事,亦都是在班主任指導之下,進行自治。各班主任之上,更由部主任總其成。——是所謂部班主任制。
訓練部課程期以一年結業,這一年到頭是不放假的。不但不放寒暑假,并星期例假及一切紀念節假都沒有。一則是因為功課多,而修業期短,不得不加緊。一則是農家生活除農暇外,沒有哪天放假停工之說;本院期在養成鄉村人才,于此不合農業社會的習慣,應予矯正。在此一年之中,每日廿四小時生活,依晝作夜息分為二大段,排定公共生活時序表,全院遵守。例如自某時起床、盟漱、朝會、健身拳術、早餐、作業、午餐、作業、晚餐、灑掃、作業、寫日記、夜息為止;大家同作同息。計午前、午后、晚間三個作業段共八小時。這雖似太緊張,行起來卻亦很自然‘因所謂作業包括種種活動,不定是講課讀書。尤其是星期日多為出院外的活動,如野外操練、巡回講演、鄉村調查等。
仔細取材之后,尤恐學生中有難于造就的,所以有隨時甄別的辦法。本院學則規定:“學生在修業期間,本院得隨時就其資性體質思想行為,加以甄別而去留之。”認真訓練之后,臨近結業,猶恐其有出外作事難副所期者,因而本院學則有規定云:“本院期在培養實地服務人才,凡學生結業必須具有解決鄉村各種問題之知識能力及勤勞奮勉之精神;其有修業期滿而不足以副此者,本院得緩予結業。”
以上都是說本院如何預備鄉村建設人才的辦法。但這招生之事,山東省一百零七縣實不能同時舉辦,此其困難有二:
一,本省各地方情形不同——魯西不同魯東,魯南不同魯北——要同時了解它,研究它,替它想辦法,勢所來不及;而這是在訓練學生時,多少要指點給它的。尤其是在指導實施的時候,一定要幫它解決地方上的問題,普泛地照顧。
二,訓練后回本地作事者,每縣人數若過于單少,則事情不易進行;假定每縣十人左右,同受訓練,便達一千余人。本院人力、財力一時均有不及。
因此,本院計劃劃分區域,分期次第舉辦。其區域即以本省舊日行政區之四道為準。現在第一屆招生,即就第一區舊濟南道屬廿七縣先行辦理。將來第二屆或就第二區舊濟寧道屬辦理;或力量寬裕,第二、三區合并舉辦,亦不一定。
第一屆之廿七縣,除指定之試驗縣特別招收四十人外,每縣招取人數規定八人至十人;其總數約為三百人以內。招考委員會擬分五組出發,分赴各縣宣傳后,就濟南、鄒平、蒲臺、惠民、泰安五地點舉行考試。其報名手續,考試項目等,另詳招生簡章。
在儲備人才的時候,即應就一地方試行鄉村建設,這有兩層用意:
一,是訓練學生不徒在口耳之間,更有實地練習試做之資。
二,是以此為各縣鄉村建設的示范,以此為本省鄉村建設的起點;
故此特由本院請省政府指定一縣為本院之試驗縣區。此試驗縣區的條件,要以地點比較適中,縣份不過大,不甚苦而亦非富庶,不太沖繁而交通又非甚不便者為合適。現已奉省政府指定,在離膠濟路周村站三十余里之鄒平縣。照本院組織大綱規定,本院院址應即設置于此,并以該縣縣長兼本院試驗縣區主任。縣長人選亦經發表;將來尚須成立一委員會,以為設計進行之機關。
又在訓練上為學生實地練習之資,在鄉村建設上為各地示范者,尚有本院農場。農場場址亦隨本院置于試驗縣區內。舉辦之初,規模有限,必須應于實際需要次第擴充之。例如棉業試驗、牧畜試驗、蠶桑試驗、或者其他,審其為地方所切需,陸續添辦。或商請省政府農礦廳舉辦,協同進行。我們總希望有個可以為試驗縣區及第一區其他廿六縣,農業技術改良上之一研究指導機關的農場。
然我們對于建設進行,頗主張先側重經濟上種種合作;其確實計劃,此時尚不能言。我們將先舉行兩個調查工作:一,試驗縣區的農村經濟調查;二,第一區其他廿六縣的農村經濟調查。前一調查工作,有訓練部的本縣學生四十人為助,當易進行。后一調查工作,擬向省政府請款舉辦。必此兩調查辦完,如何建設,方有計劃好商量。
至若建設的實施,在第一屆學生訓練期間,所可著手者只限于試驗縣區。在第一屆學生結業回鄉服務時,其他廿六縣始能著手。訓練部各縣學生回鄉如何服務,與各縣建設實施從何著手,殆為一個問題。本院于此,有兩種策劃:假使各該縣政府秉承省政府命令,于此鄉村建設之事從上面有所興舉。(例如縣農場、縣農民銀行、縣自治籌備事宜,縣辦民眾教育等類),自應照本院學則所規定,分派各地方或發交本縣服務;其所著手之事,即因所興舉而定。假使上面機緣不好,或政府未暇興舉,或徒有名目難期實益,則各該學生應各回鄉里,在本院指導之下,自行辦理一種“鄉農學校”為宜。此種“鄉農學校”的辦法,隨宜解決當地問題,俾信用漸孚,事業自舉;其詳須待另陳。
總之,事屬創舉,須一面試做,一面規劃,有難于預定者;待第一屆辦過后,當可開出些道路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村建設研究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