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各地都在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上做文章,由此造成許多水果品種在豐年出現滯銷情況,僅僅2018年,就相繼出現荔枝、龍眼、芒果、蘋果等產量大幅度增加,導致價格不斷下降,甚至出現嚴重滯銷的局面,“增產不增收”始終困擾著農民,讓他們在豐收面前不是充滿喜悅。
每次出現這樣的情況,人們都會總結原因,尋找對策。不過,就現有的情況看,我們更多是把目光聚焦在產品端,將農產品“增產不增收”歸結為氣候、種植技術、供需矛盾等原因,但是,對農產品而言,無論是技術結構調整還是供給結構調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都存在較長的時滯。更重要的是,由于市場信息搜尋的困難,如何才能將技術及供需調整到位也會面臨極大的挑戰,更為糟糕的情況是,等你調整完畢,市場卻又發生了變化,從而造成極大的沉沒成本。那么,蛛網模型困擾下的農業增收是否就無解了呢?我覺得可以轉換一下視角來尋找出路,或許會有一些機會。
我要說的轉換思路,就是不要把解決農業“增產不增收”問題的思考方向鎖定在“產品”一端,應該更加重視“市場”一端。換句話說,不能通過“創造產品”來解決問題,就嘗試通過“創造市場”來解決問題。其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種植農產品強調產品的好與壞,往往并不在產品本身,而是產品會影響到其價值的實現。因此問題的關鍵是要能夠找到適合農產品銷售的市場,亦即要進行“市場創造”,也就是“種得好也要賣得好”。
那么,如何通過“市場創造”來實現農業增收呢?我認為至少有以下三種途徑:
一是拓展市場范圍邊界,觸及遙遠的農產品市場。現在農產品滯銷,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供過于求,因為所謂供過于求,是相對于特定的市場范圍的邊界來說的。比如,把廣西農村的荔枝、龍眼、芒果,賣給廣西及其周邊省份的城市,因為周邊省份自然條件相似度較高,農產品的結構相似度也會較高,就會導致市場容量受限。如果賣到自然條件完全不一樣的市場去,市場容量就會大很多。如今我國的高鐵、互聯網及物流體系三大物質技術條件,為拓展農產品市場范圍邊界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完全有可能把農產品賣到更遠的地方。在廣西吃荔枝很平常,但在黑龍江吃荔枝就不那么平常了,不是嗎?
二是拓展使用價值邊界,創造稀奇的農產品市場。水果是用來干什么的?大家肯定會回答是用來吃的,補充維生素的。但是,從物的屬性來說,水果顯然不僅僅只能用來吃,也可以用來砸啊,用來取樂啊。比如在西方就有各種各樣的砸水果的節日,最有名的是西班牙的“番茄節”,成百上千噸的番茄不是用來炒蛋的,是用來砸人的,參加者每人十數歐元,就可以盡情參加砸番茄取樂了,雖然砸壞的是番茄,但砸笑的是番茄生產者,是不是開辟了番茄的新用途及新市場呢?這就是市場創造的力量。我們可以用這樣的契機,賦予農產品以新的使用價值,玩出農產品的新市場。
三是挖掘文化價值內涵,創造特別的農產品市場。物可以拿來使用,具有使用價值,也可以拿來作精神寄托,具有精神價值。比如結婚的時候經常用到紅棗、花生、桂圓、栗子,這些農產品不是用來吃的,是用來寄托一種祝福,這就是農產品的精神價值。我們國家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文化多元,如果能夠挖掘農產品的文化內涵,并將其賦予精神價值,就能大大提升農產品的經濟價值。這就要把農產品賣得更特別,特別的東西不容易模仿,而這個東西就是“文化”。
時代已經不同,思維也應轉換,農業增收要走出“蛛網困境”,除了需要在“產品創造”上下功夫,現在特別需要在“市場創造”上下功夫,如果能夠在現有農產品基礎上,創造出遙遠的、稀奇的、特別的市場,對緩解農業增產不增收的困境或許是有所裨益的。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努力創造農產品新市場,是我們未來需要關注的重點。
作者系江蘇大學教授、博導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婦女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