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農村改革已經三十多年,總地來講叫分有余、合不足,因此強化了長期制約中國三農現代化的“雙重瓶頸”。一個瓶頸是組織供給無效——黨支部、村委會等組織能力的減弱。第二個瓶頸是金融供給無效——農村金融改革成果不明顯。
有人說中國農民沒有合作愿望,經過較長時期的市場經濟的教育,中國的農民要求再組織起來、再合作起來的意愿是非常強烈的。自2007年允許農民興辦合作社以來,農民的合作社有了130多萬家,說明農民合作的意愿是非常強的。但非常遺憾的是真正的農民合作社并不多,在合作社內置金融的少之又少。雖然在組織內部開展資金互助社的農民合作組織并不多,但是卻產生了以下三種相對成熟的模式:
第一種模式——姜柏林主導的百信合作金融模式
第二種模式——鄭冰和楊團老師主導的類似日韓臺綜合農協的內部農信部合作金融模式
第三種模式——李昌平主導的內置金融村社及聯合社的模式
個人認為可以拿到臺面上說的就這三種模式,是有效的。它都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可持續性,使中國農民以合作金融為核心的合作事業出現了新形勢、新局面。當然,合作金融還有其他形式。上述三種合作金融模式的共同特點有兩個:第一,以金融合作為核心來開展綜合性的合作。第二,是有穩定的專家團隊陪伴,形成了有自律性的行業協會。
姜柏林創建了百信之家,鄭冰和楊老師組織了農合之家,我們鄉建院有內置金融村社之家,都形成了自律性的組織,這是它的特點。姜柏林老師的模式和楊老師的模式都依托在村民骨干的率先合作,把合作社建在鄉上,這是他們共同的特點。以后再往下扎根,向外去聯合,他們可能要走這么一個路子。
李昌平的模式是依托既有的村社組織、集體所有制、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在村社共同體內部內置金融,創建內置金融村社,讓土地成為合作金融的抵押品,讓雙層經營體制更加有效,讓村社兩委重新煥發活力。
李昌平的模式跟前面兩種模式有所不同,內置金融是村社組織的一個部分,農民的承包地、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權能夠成為內置金融的抵押品,它是雙層經營體制的一個部分。在這個村社基礎上向外,橫向的進行聯合形成內置金融村社聯合體,往上往外走向聯合。
改革三十多年來,農村沒有任何一項改革像金融改革這么難過,這么不順暢過。法律依據也有,政策依據也有,也符合規律,也有農民的要求,就是不順暢,就是那么曲折。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假合作社太多,敗壞了我們合作社的名聲。另一個是金融壟斷集團既不想給農民提供金融服務,又不想讓農民獲得金融發展權。這里面既有農民自己的原因,也有金融發展背景的原因。金融壟斷集團阻礙農民合作金融事業發展,主要是體制內部缺乏力挺農民合作金融事業發展的有效力量。假合作社太多,因為政府的錢太好騙,這是體制性腐敗和政策性腐敗的反映。
農村合作金融事業還是搖籃之中的嬰兒,但很多合作金融都有一定的規模了,越是這樣,越是要注意。在現有背景下,我們對各地農民合作金融組織提出如下建議:
1. 不要盲目地擴大資金的規模
要苦練內功,規范管理,要不斷的優化服務,始終把服務農民作為合作社的第一要務。要用掙錢的服務養虧本的服務,通過虧本的服務賺更多的人頭,要把我們的農民兄弟服務得離不開你,要服務到這種水平,你就有前途,這就是理想的合作社。你的服務能力越強,你服務的農民數量就越多。你的農民社員越多,你能盈利的點就越多,你的贏利就越大。
2. 合作金融組織要向下扎根
因為村社共同體是我國農民組織的最基本單元。一說你是某某村的,我們的黨支部建在村上,村民自治、集體所有、雙層經營體制這都跟村社有關的,所以農民的村社組織,村社共同體是最基本的農民組織。
黨支部建在村社上,合作金融應該把根基扎在村社這個地方,再連片發展、再以鄉鎮為區域橫向聯合,才會更有前途,內置金融資源資產金融化、增強農戶的財產性收益、壯大集體經濟、農民主導的農村農業現代化、提升我們基層組織的服務能力鄉村治理能力才能實現。
三種合作金融模式,要取長補短。借用習主席的話勉勵我們長期在第一線從事農民合作金融事業發展的廣大的農民朋友和協作者:大家要時時銘記,事事堅持,處處上心,隨時準備堅持真理,隨時準備修整錯誤,凡是有利于黨和人民的事業就堅決地干,加油干,一刻不停的干。凡事不利于黨和人民事業的,要堅決地改、徹底地改,一刻也不耽誤地改,咱們共勉。
最后,合作社一定要服務、服務、再服務,教育、教育、再教育,為什么要搞教育呢?因為我們經歷了這么多年的少數人先富起來這個時代以后,我們要進入一個新的時代,進入一個中國夢的時代,這個時代是合作共富的時代,所以我們要培養與合作共富事業發展相適應的文化和人才,培養有發展合作事業覺悟的農民,所以要不停地去做這個工作,然后用你身邊的事、身邊的人教育人,要自律、自律、再自律,千萬不能違紀、違法。一定要做好,作為自己終身的事業去做。
文章由院長秘書楊嘉翔整理自李昌平院長2015年文章《農民資金互助三種最有效的形式》及根據李昌院長在第六屆縣鄉干部論壇及農信之家資金互助社四平年會上的總結講話。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建院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