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總需求與總供應相對失衡和區域經濟失衡問題的辦法,說起來也不難,就是真正讓市場對資源配置發揮決定性作用。
最近,接觸到了一些關于中西部經濟狀況的自媒體消息,比如一篇標題為《8月,一個中等縣城最近的經濟現狀》的文章,寫了四川一個中等縣城正在發生的故事。
其中,感觸比較多的細節是,一個酒店招前臺保安和服務員,工資開到2100元+提成,沒有社保,每周休息一天。招兩個人,有160個人來應聘。此外,文中所寫的四川“中等縣城”,放在全國并不算好,但即便是在這樣的小縣城,房價也高到了讓人咋舌的地步。
其實,這些年,我在國內多地調研,對文中出現的這些現象深以為然。
一些自媒體作者進而將一地情況推演到全國,描繪了一幅暗淡的經濟發展圖景。而官方關于全國上半年經濟形勢的報告則主要是好消息,例如說全國城市登記失業率略有下降,工資水平有所提升,經濟發展質量也不錯等等。
按理分析,自媒體消息和官方消息可能并不矛盾。一地的蕭條是可能的,只是不能用一地消息推演全國形勢。官方消息更有權威性。我們把一時一地的消息放到一邊,從近幾年的基本情況看,全國經濟結構失衡問題顯而易見。這才是最重要的。
經濟結構失衡可以用多個角度觀察確認,這里只關照輿論熱點,分析兩種相關情況。
總需求與總供應相對失衡
首先就是總需求與總供應的失衡。一方面,中國有農村貧困人口幾千萬,城市也有大量的“居住貧困人口”,這里的潛在需求怎么就不能轉變為現實需求?
另一方面,我們生產能力十分強大,以致外貿依存度比較高。國家強制收匯制度形成巨大的貨幣發行規模,不得不維持顯著高過發達國家的基礎利率來防止通貨膨脹。由此造成的資本價格高昂一直是中國企業人頭上的緊箍咒。
我所指出的這種失衡,多不為經濟學家所重視。中國住房價格高昂,以致一房在手,便令房主似乎加入了中產行列,何以說城市有大量的居住貧困人口?這其實不難理解。多數情況下,集合住宅里的單元房是住房類中的劣等品。獨棟家居房才是具有完整不動產屬性的房屋。
我國樓房價格不論多高,也不過是引起貨幣財富的分配變化而已,建材建筑產業不會因房價上升而更加繁榮。
所以,以高房價等同中國人的富裕,實在是一個可笑的說法。有很多人口密度高于我們的發達國家的城市居民,主要居住于獨棟房,相比之下,說我們的城市存在居住貧困問題,并不為過。
更糟糕的是,單元房比起獨棟房來說,前者的消費關聯作用大大弱于后者。歐美國家住房和出行支出在總的消費支出中顯著高于中國,并帶動了與獨棟房居住形態有關的大量關聯消費,形成了所謂“成熟社會”的消費形態。
中國城市的居住形態則具有很強的消費抑制作用。這方面的其他情況這里不再一一細說。總之,中國的消費不足與城市的居住形態有密切關系。換言之,如果能解決城市居住貧困問題,消費不足,進而總需求不足問題,便可有極大改善。
區域經濟失衡
自媒體消息反映的多屬于這類失衡問題。如果用人均類指標衡量中國各省份經濟發展,能看出省際之間差異是很大的。
近些年因為國家開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中西部得到的財政轉移支付顯著增多,以致一些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加快,勞動力回流增多。但中西部的很多經濟指標遠不能和東部發達省份相比。一些中西部縣市連公務員的工資也不能按時發放,甚至到了和公務員借錢的地步。
中西部一些縣市的困境看起來與當地官員發展經濟的沖動乃至魯莽有關,也與當地平臺公司的預算軟約束有關,其實也不盡然。我國中西部的幾個省份人口眾多,怎么就不能更多地吸引真金白銀去投資?
中西部近年交通設施改善顯著,居民教育水平與東部相比也沒有重要差別,怎么還是東部對投資者挑挑揀揀,中西部對投資者望眼欲穿?我認為背后有更重要的原因。
土地要素的市場化程度低,政府對土地價格干預過度,是一個重要原因。地價在我國幾乎不能成為資本流動的信號。按說東部的地價比中西部應該更高一些,其實不然。
一項投資只要符合東部地方政府的要求,地價不會是問題。如果再加上地方政府變相的稅收優惠,東部對投資的吸引力還要大出很多。這樣一來,中西部吸引投資便沒有多少優勢可言了。
我查閱到的一些數據很值得注意。中西部一些省份城市建成區的人口密度居然比東部還高!按說東部地價更高,土地的集約利用程度要高于中西部才對,但實際卻不是這樣。
近兩年,國家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在脫貧攻堅任務的約束下,已經開始在省際之間使用,結果是東部地區本來就不缺建設用地,卻得到了更多的建設用地使用指標。一些西部開辟了更多的農業用地,產業結構的水平卻上不去。以我之見,解決中西部與東部發展差異問題,還應該有更好的辦法。
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要真正落實
解決上述兩個失衡問題的辦法,說起來也不難,就是真正要讓市場對資源配置發揮決定性作用。
具體而言,現行土地規劃管理體制需要改革。國家除了設定農業保護區、生態保護區之外,其他土地的用途管制應大幅度放松。政府控制的一些管理指標應取消,還有一些指標管理應轉為透明度更高的基礎性法規,而不是“墻上掛掛”的規劃。
放松管理,并不會必然導致土地濫用。也不要以為中國“人多地少”就必須加強國家對土地的集中控制。國際經驗不支持這些判斷。在這個方向上深化改革,城市居住用地占城市建成區的比重就可能增加,居民的居住形態就會得到改善,與居住形態關聯的消費也會大幅度增加,總供需平衡更容易建立,很多難題會得到化解。
相對合理的土地價格形成以后,地方之間的資本價格更能反映資本的稀缺性,也有利于解決中國區域經濟平衡問題。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京報評論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