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校長時,除了轉基因問題,還有一個問題,也經常被問到:你們學校的學生,就業怎么樣?發問者是好心,是關切之意。可聽起來,總是讓人感覺不甚舒服。因為,這個問題的言下之意是,現在大學生就業比較困難,農業院校就更突出了吧?
我通常從兩個方面回答:第一,所有的985大學,學生就業都根本不是問題。因為,無論全國的就業形勢如何困難,每年的畢業生增加了多少,都影響不到頂尖大學的學生就業。中國農大每年的就業情況,都位居全國高校前列,平均每個畢業生獲得三個以上的錄用通知;第二,普通農業院校的學生,就業情況也較好,通常在所在省份的院校中,也是位居前列的。例如,西南某省的農業大學,連續十幾年,就業情況都名列該省高校前茅。
農業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為什么比較好呢?這是因為,社會對涉農人才的需求很大,并且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影響所及,不僅僅是對涉農專業畢業生;對農業院校中的非農專業畢業生,也是如此。
對人才的需求,與產業的發展密不可分。我國可能沒有哪個產業,像農業產業那樣,市場需求只增不減,每年、每月、每周、每天,都在增長。這種需求的增長,不僅體現在數量方面,也體現在質量方面。人口的增加,收入的增加,工業的發展,是最重要最基本最持久的農業需求推動力。據統計,2005~2015年間,我國農業總產值從2萬億元,增加到超過6萬億元,增加了2倍多;而食品工業產值從2萬億元,增加到超過11萬億元,增加了4倍半多!
農業產值與食品業產值的增加,既包含著產業容量的擴大,也包含著產業質量的提升。也就是說,過去的十年中,我國農業和食品業的業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代農業的發展進入加速期,從大田種植業、設施園藝業、畜禽飼養業、水產養殖業、特色種植與養殖業、鄉村旅游度假休閑業,到農業物流業、農產品電商、食品加工業等等,均出現了全面的結構調整與提升。在這個現代化的過程中,農業人才需求急速膨脹。這些年我遇見的涉農企業家,無一不是把人才缺乏,列為企業發展和提升的第一瓶頸。
農業人才問題,同樣是供給側問題。首先在培養數量方面,相對不足。據統計,1997~2015期間,全國大學生畢業人數總量,從不到83萬人增長到681萬人,增加了7倍多;而農科大學生畢業人數,從3萬人增加到11.7萬人,增加了不到3倍。農科大學生畢業人數占全國大學生畢業人數總量的比例,從3.6%降低到1.7%。從這些數字,可以粗略地看出,農科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同其他專業的畢業生比較,就業的相對競爭程度要低一些。
一方面是農業與食品產業迅速擴張,另一方面畢業生數量相對較少,再加上這些年大學培養質量的普遍提高,從而使得農科大學生就業情況普遍良好。
農業院校研究生的就業情況,就更好了。例如,中國農業大學現在每年有700多名博士畢業生,其中80%以上到高校或研究機構工作。農科博士生的培養數量,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事實,很多人沒有注意到。這就是,農業院校的非農業專業的學生,由于在農業院校就學的原因,有些也能夠獲得某種特殊的優勢。例如,中國農業大學有個媒體傳播系,曾經在某電視節目中被調侃為“播種系”,是個“非典型”的農大專業;每年招收的學生數量很少,但是畢業生廣受歡迎,被各大主流媒體錄用,包括新華社、中國新聞社、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以及主要門戶網站等。
近幾年兩會期間,我經常遇到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的采訪記者。一位媒體界人士告訴我,幾乎每個主流媒體,不管哪種業態形式,都一定會有一個三農板塊。而從對報道三農問題的業務素質要求看,自然是有農業院校背景的學生,更有優勢。這僅僅是一個例子。
十九大報告中,特別強調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展望未來,三農領域仍然存在著諸多挑戰。對于國家和社會來說,是挑戰;而對于涉農企業和涉農就業人員來說,就是機遇。國家要解決這些挑戰,企業要抓住這些商機,都需要大量優秀人才。
我國的農業院校,培養涉農人才的責任重大,使命光榮,需要不斷努力再努力,按照正確的培養目標定位,加強本科生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碩士生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博士生的學術研究型人才培養。而無論哪一層級的人才培養,都需要樹立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需要有家國情懷和創新精神,都需要培養出有知識、有能力、有責任感的“三有”人才。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